旅游景区交通工具最佳配置量计算模型及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旅游景区交通工具最佳配置量计算模型及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旅游交通 配置模型 碳排放 碳足迹 等待成本 九寨沟 黄山
【摘要】:旅游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景区内部交通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之一。科学合理的旅游景区交通工具配置不仅要提高游客满意度,还要考虑其环境影响与运营效益。为解决旅游交通工具供给的刚性和需求的弹性之间,游客满意、企业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文章以"需求满足最大化、运营效率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为原则,构建了旅游景区交通工具最佳配置量的多目标优化计算模型,并以九寨沟观光车、黄山玉屏索道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文章以"游客满足最大化、运营效率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为原则建构了旅游景区交通工具最佳配置量计算模型,为综合性集成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此外,文章从碳排和碳效率角度出发,比较了九寨沟观光车和黄山索道的碳排放,发现索道是一种低碳节能的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对索道的认知。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基础,论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概述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模型构建,在综合考虑游客、企业和环境三者关系的基础上,以"需求满足最大化、运营效率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为概念模型,构建了旅游景区交通工具最佳配置量计算模型,该部分详细论述了模型的构建过程及求解算法,是文章的核心章节;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分别以九寨沟观光车和黄山玉屏索道为例分别构建了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展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旅游景区交通工具配置量模型具有普适性和有效性。首先,"需求满足最大化、运营效率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概念模型具有普适性,不仅适用于地面不同类型交通工具的配置量计算,还适用于水上和空中不同类型交通工具的配置量计算。其次,实证研究表明,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2)游客等待时间成本是旅游景区交通工具最佳配置量模型的重要变量。在考虑"游客需求满足最大化"这一约束条件时,游客乘坐交通工具前的等待时间是景区旅游交通工具能否满足游客需求的直接体现,进而影响到游客满意度。因此,借助时间价值理论,生成游客等待时间成本这一变量,并以"游客等待时间成本最小化"来表征"游客需求满足最大化"。游客等待时间成本是"游客需求满足最大化"由定性转变为定量的关键一步,在旅游景区交通工具最佳配置量计算模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景区交通工具是景区重要的碳源,旅游景区内部交通工具的碳排放不可忽视。实证研究发现,九寨沟旅游交通碳排放占旅游景区碳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53.75%),黄山风景区索道碳排放占黄山风景区碳排放总量的15.8%。(4)旅游景区交通工具最佳配置量淡旺季差异明显,不同类型交通工具配置的改进模式不同。实证研究证明,九寨沟观光车旺季最佳配置量分别是淡季和平季的6.14倍、1.94倍;黄山玉屏索道旺季最佳配置量分别是淡季和平季的4.55倍、1.55倍。由于旅游活动的季节性强,旅游景区交通工具最佳配置在淡季、旺季、平季也不尽相同,旅游景区管理部门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最佳配置量对旅游交通进行管理。为应对季节性强的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观光车的配置量应采用动态方式,在旅游淡季可将闲置的车辆承包给租车公司使用,在旅游旺季可租用旅游公司车辆。由于索道建设周期长、折旧周期也长,短时间内其承载能力很难改变,因此,索道最佳配置量应在考虑旅游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按照旺季最佳配置量进行配置。(5)索道是一种低碳节能交通工具,在景区的运营促进了社会公平。2012年,黄山风景区玉屏索道人均碳排放仅为0.005kg/人.天,远远小于2012年九寨沟观光车人均碳排放(0.014kg/人.天),从社会伦理角度而言,旅游客运索道的运用为老人、孩童、残障人士提供了游览景区、获得旅游体验的必要设施和工具,促进了社会公平。因此,在不破坏景区环境的基础上,在景区建设和运营索道,是一种应该提倡的做法。
【关键词】:旅游交通 配置模型 碳排放 碳足迹 等待成本 九寨沟 黄山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592;F51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18
- 1.1 研究背景13-14
- 1.2 研究意义14-15
- 1.2.1 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14
- 1.2.2 创新综合集成性旅游交通研究14-15
- 1.2.3 提供旅游景区管理者政策制定依据15
- 1.3 研究设计15-18
- 1.3.1 研究思路15
- 1.3.2 研究方法15-16
- 1.3.3 技术路线16-18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18-26
- 2.1 相关概念18-19
- 2.1.1 旅游交通18
- 2.1.2 游客满意度18-19
- 2.2 理论基础19-21
- 2.2.1 时间价值理论19
- 2.2.2 厂商理论19-20
- 2.2.3 期望价值理论20
- 2.2.4 最优化理论20-21
- 2.3 研究综述21-26
- 2.3.1 旅游交通可持续发展21
- 2.3.2 旅行时间价值21-23
- 2.3.3 旅游资源价值评估23-24
- 2.3.4 旅游交通满意度24-26
- 第三章 旅游景区交通工具最佳配置量计算模型26-33
- 3.1 研究思路及主要参数26-28
- 3.1.1 研究思路26-27
- 3.1.2 问题描述及主要参数27-28
- 3.2 目标函数28-30
- 3.2.1 交通工具紧缺与游客等待成本28-29
- 3.2.2 交通工具闲置与闲置成本29
- 3.2.3 景区保护与交通工具碳排放29-30
- 3.3 约束条件30-31
- 3.4 模型与求解31-33
- 第四章 九寨沟观光车最佳配置量分析33-45
- 4.1 实证区域概况33-34
- 4.2 数据与资料来源34-35
- 4.3 模型及求解35-40
- 4.3.1 九寨沟游客等待成本35-36
- 4.3.2 九寨沟车辆闲置成本36-37
- 4.3.3 九寨沟车辆碳排放量37-38
- 4.3.4 计算模型及求解过程38-40
- 4.4 结果及分析40-45
- 4.4.1 九寨沟风景区碳排放量40-42
- 4.4.2 九寨沟观光车最佳配置量42-43
- 4.4.3 九寨沟观光车配置量淡旺季差异43-45
- 第五章 黄山玉屏索道最佳配置量分析45-57
- 5.1 实证区域概况45-47
- 5.2 数据与资料来源47
- 5.3 计算模型47-52
- 5.3.1 黄山玉屏索道游客等待成本47-49
- 5.3.2 黄山玉屏索道闲置成本49
- 5.3.3 黄山玉屏索道碳排放量49-50
- 5.3.4 计算模型及求解过程50-52
- 5.4 结果及分析52-57
- 5.4.1 黄山能源消耗及碳排放52-55
- 5.4.2 黄山玉屏索道最佳配置量55-56
- 5.4.3 黄山玉屏索道车厢配置量淡旺季差异56-57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7-60
- 6.1 研究结论57-58
- 6.2 研究创新点58-59
- 6.3 研究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5
- 附录一65-66
- 致谢66-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美珠;浅议旅游社区的发展战略[J];亚太经济;2004年S1期
2 王娜;鲁峰;;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3 单琼花;单玉强;孙佳;;乡村旅游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的基本概况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21期
4 张志明;;旅游开发对社区影响的研究进展[J];当代经济;2014年07期
5 李经龙,郑淑婧,周秉根;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6期
6 王治;翟辉;;旅游社区及其形成因素[J];山西建筑;2005年24期
7 许树辉;;旅游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障碍[J];特区经济;2006年02期
8 杨振之;邹积艺;;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J];旅游学刊;2006年05期
9 郑文俊;周志翔;;可持续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途径[J];生态经济;2007年09期
10 彭巍;;关于发展哈尔滨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史志;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越英;;北京灵山旅游开发的综合影响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2 姜锐;;关于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模式的新思考[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吴燕丽;;旅游人类学研究进展分析[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4 陈耀;;“旅游境区”研究——以海南旅游创新发展的探索为例[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5 孙九霞;;族群间主客互动与旅游目的地社区发展[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6 朱孔山;高秀英;;临沂市新农村建设的旅游驱动模式及其发展对策[A];2011临沂市重点学术研究成果[C];2011年
7 余乐;李庆雷;;乡村旅游社区能力建设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蔡碧凡;;乡村旅游目的地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9 孙九霞;马涛;;旅游发展中族群文化的“去地方化”——以丽江新华社区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唐雪琼;徐珂;;旅游社区家庭变迁研究——以石林五棵树村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西省旅游局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课题组组长 江西省旅游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陈兵;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研究[N];中国旅游报;2013年
2 甘雪娟(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旅游目的地营销新视角[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姚升厚;一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教材[N];中国旅游报;2009年
4 浙江省温州市旅游局 张纯洁;浅谈旅游社区建设[N];中国旅游报;2009年
5 陈南江;用创新思维建设旅游产业园[N];中国旅游报;2010年
6 记者 于芯;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 加快推进旅游目的地和中转地建设[N];辽源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王小润 冯蕾;文化与旅游:创新融合天地宽[N];光明日报;2011年
8 杭州市旅游委课题组;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研究[N];中国旅游报;2013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任明杰;旅游社区持续获追加投资[N];中国证券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饶文靖;为发展红色旅游建言[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忠福;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邢雅楠;旅游投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张晓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一体化乡村旅游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郭华;制度变迁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张继涛;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郑文俊;基于旅游视角的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7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东;在线旅行服务商业模式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9 费中正;现代化进程中西江苗族的社会转型与生活方式变迁[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楠楠;基于旅游本质辨析的旅游异化现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2 王潇楠;大理当代民居旅游适应性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鹏程;汪清自然保护区志愿者旅游动机调查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赵思佳;旅游社区居民冲突感知与参与意愿相关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5 金红娜;大理旅游村镇空间营建与利益相关者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陈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葛增莉;基于居民感知的旅游社区包容性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杜真敏;传媒对旅游发展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曹宁;云南翁丁村土著知识旅游产品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雷子s,
本文编号:967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967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