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探析
本文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风险控制 机制 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国家助学贷款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远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银行在经营这一项业务时面临着社会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等一系列风险,政府、银行、学校和社会必须通力合作,建立多方体系支持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共同控制和规避这些风险,才能确保国家助学贷款成为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Abstract]:State student loans have developed to a certain extent in China, but they are far from satisfactory. The reason is that banks face a series of risks such as social risk, management risk, moral hazard and so on. Schools and society must work together to establish a mechanism to prevent and defuse risks supported by multiple systems and jointly control and avoid these risks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national student loans become a good policy for the benefi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
【分类号】:F832.4;G64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孙晓静;;我国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分担机制评析[J];高教探索;2006年04期
2 张君维,周振军;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3 霍爱玲;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与防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安云初;;浅论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主要来源及化解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谢革利;;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症结与反思[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朱洁;詹凯;;浅谈国家助学贷款及其风险解读[J];才智;2012年02期
3 刘香;;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信用风险分析与防范——从制度缺陷的视角分析[J];商业经济;2008年03期
4 李国章;李敏;潘红;;构建基于多方体系支持的助学贷款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J];教育与职业;2008年32期
5 张风云;;国家助学贷款风险之解[J];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11期
6 赖斐然;;大学生贷款违约问题探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4期
7 王佳;;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所带来的风险与收益分析[J];现代商业;2009年05期
8 李静;;助学贷款中违约问题的成因及化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21期
9 牛青;韩晶;;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分担机制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廖茂忠;学生贷款违约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妍;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实施的障碍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贾颜;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历史演变与未来选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一春;高校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季晶;基于信贷风险: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戴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院校层次的实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建友;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现状分析与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2期
2 董晓林,黄建红;国家助学贷款的困境与对策建议[J];金融纵横;2003年07期
3 康小明;从准公共产品视角看我国助学贷款的市场失灵[J];教育科学;2004年04期
4 曹靖,宋述龙;中外助学贷款比较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5 范方志,刘望,陈交辉,郑必清;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2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瑞福;关于国家助学贷款良性循环机制的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黄鹤;赵博;;从“河南模式”析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机制的不足与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年02期
3 黄少玲;;构建诚信教育机制 促进国家助学贷款良性循环[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赵炳起;李永宁;;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的现状反思与优化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6年08期
5 朱灿平;尹红;岳兴林;王胜平;;新政策 新机制 新活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助学贷款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现代化;2007年01期
6 李江;;从国家助学贷款机制检视政府的善治能力[J];教育探索;2007年04期
7 王丹;;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09年06期
8 王颖育;;国家助学贷款政府担保机制探析——以江苏省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01期
9 谢黎文;王谦;李华强;;国家助学贷款还贷风险控制策略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S1期
10 黄自力;对高校助学贷款的几点思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悦;李炎锋;胡玉转;;高校奖学金、助学金与贷学金制度创新机制的探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8年
2 吴开俊;陈宇红;;普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成因与控制探讨——基于广东省四所高校的实证调查[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程亮;;高校新机制下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原因及对策分析[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陆昊;;国家助学贷款的困境与完善——基于银行“惜贷”现象的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5 李恩峰;;辽宁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问题研究[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廖茂忠;沈红;;公共利益: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生长点[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黄维;沈红;;国家助学贷款二级市场开发研究[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易凌;何跃国;;国家助学贷款走出困境的新途径——一种成本收益分析的视角[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胡玉转;骆国辉;;关于完善助学贷款机制的探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8年
10 孙华;;论当前大学公共危机的发育机制[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赵秋丽;山东将拨1亿元国家助学贷款[N];光明日报;2001年
2 本报评论员;继续大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N];人民日报;2002年
3 孙涌 李晶彦 靳斯慰;贵州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成效显著[N];贵州日报;2008年
4 记者 周仕兴;我区毕业生到艰苦地区服务将享受学费代偿[N];广西日报;2009年
5 聂星 唐兰;暂停国家助学贷款的背后[N];安徽经济报;2004年
6 张学珍;力争国家助学贷款“零拖欠”[N];中国妇女报;2004年
7 本报通讯员 肖辉 本报记者 夏斐;获得国家助学贷款为什么难[N];光明日报;2003年
8 魏雅华;国家助学贷款:过河卒子不能退[N];检察日报;2004年
9 张春辉 程志云;国家助学贷款破局难题[N];经济观察报;2003年
10 ;大学生,,你了解国家助学贷款吗?[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秀峰;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赵亮;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宪政之维[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建国;国家助学贷款相关主体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宋飞琼;国家助学贷款担保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王骥;论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龙耀;国家保障与社会支持:中国高校学生生存路径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7 肖俊杰;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琨;高校师资合理有序流动的机制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2 吴鹏;高校教师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3 羊艳;高校贷款风险评价与防范[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4 任宇翔;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袁俊辉;我国高等教育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6 姜峰;研究生培养能力研究及重庆市个案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素红;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与预警模型构建[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8 刘卉;高等教育质量风险成因分析及其管理对策[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张永强;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D];山西大学;2006年
10 张海波;我国公办普通高校教师流动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34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kuaiji/1534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