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会计论文 >

基于区域寡占垄断市场结构的煤炭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08 12:08

  本文选题:区域寡占市场 切入点:完全竞争 出处:《中国矿业》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提出如果煤炭产业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则煤炭企业无力承担社会责任成本;而在区域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煤炭企业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成本。本文运用弯折的需求曲线、价格领导模式和卡特尔模式对此加以论证和说明。弯折的需求曲线证明,只要煤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本后,使其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动没有超出一定范围时,则煤炭企业的最优价格和最优产量决策始终不变;价格领导模式说明,如果领袖企业首先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成本,并且内化在其成本中,这样其产品的价格就会升高,因此,其产品定价策略就定位在较高价格,然后其他企业跟进定价;卡特尔模式说明,如果存在区域煤炭卡特尔,煤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本的可行性就比较大,因为煤炭卡特尔内各个煤炭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成本后,他们可以通过共同价格、总的产量和各自的产量的变化来消化社会责任成本,而不影响其利润。
[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if the coal industry is in a completely competitive market structure, then the coal enterprises are unable to bear the cos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while in the regional oligopoly market structure, Coal enterprises have the ability to bear the cos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is paper uses the curved demand curve, price leadership model and cartel model to demonstrate and explain this. The bent demand curve proves that as long as coal enterprises bear the cos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f the change of marginal cost curve does not exceed a certain range, the decision of optimal price and optimal output of coal enterprise will always remain unchanged; the price leadership model states that if the leading enterprise bears a certain cos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first, And internalize it in its cost, so that the price of its product will rise, so that its product pricing strategy is positioned at a higher price, and then other firms follow up on pricing; the cartel model states that if there is a regional coal cartel, It is more feasible for coal enterprises to bear the cos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because after each coal enterprise in the coal cartel has assumed the cos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y can adopt a common price. Changes in total production and respective yields to digest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sts without affecting their profits.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华北科技学院;
【分类号】:F426.21;F406.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淑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范围及特质[J];哲学动态;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董军;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淑宁;;议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之外部合理性[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连漪;李涛;岳雯;;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行为意向[J];商业研究;2011年02期

3 范燕宁;赵伟;陈谦;;“社会责任”:当代社会发展理念的新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4 张伟林;陈昆彬;陈瑜;;论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义[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8年07期

5 朱明能;;论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实践[J];法制与社会;2009年12期

6 苏丽萍;;社会转型期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制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1年09期

7 赖玮;;促进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措施[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9年04期

8 哈斯其其格;刘金华;;论现代保险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视角[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周艳;;企业社会责任的反思和重构——基于食品安全事故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2年14期

10 高汉祥;;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解析:从现象到本质[J];财会通讯;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之责[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慧;饭店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购买意向关系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李占峰;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徐爱军;我国医院社会责任研究:行为表现、指标体系及提升路径[D];南京大学;2011年

4 齐亚红;消费正义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孔令军;转型时期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刘新东;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张洪利;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刘德佳;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会芹;政治动因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行为[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崔丽;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跃;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条件与实现路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顾佳君;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任向竞;基于社会责任的供应商评价体系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5 王丹;刍议企业环境责任[D];复旦大学;2011年

6 王慧;金融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蒲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体系重构及政策建议[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8 鲁青青;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分析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09年

9 葛平平;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承担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10 陶猛;企业公益捐赠之激励与保障的法律制度构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树荣;企业性质理论的演变与最新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郑卫东;SA8000带给中国企业的深层思考[J];财经科学;2004年06期

3 樊浩;“诚信”的形上道德原理及其实践理性法则[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田海平;环境伦理与21世纪人类文明[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马风光;企业的社会责任模式论[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年09期

6 陈耀明;SA8000:人道关怀打工阶层[J];记者观察;2004年03期

7 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社会契约的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12期

8 常凯;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吴新文;国外企业伦理学:三十年透视[J];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03期

10 高晓兰;走向学科化的企业伦理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美芳;岳海莹;;关于服饰运营商与价格定位的若干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符培文;;瑞钢联营销战略分析[J];才智;2010年24期

3 曹君;郭镇;;焦化企业实施煤焦一体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0年08期

4 魏祥建;关于我国电信垄断的几点思考[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S1期

5 李政权;;谋断青啤[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2年06期

6 陈卫东;;建立石油工业中国模式[J];中国石油石化;2009年01期

7 李颢;周力扬;;一个具有双寡头垄断性质的三边贸易模型——以石油市场为例的国家福利实验模拟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07期

8 许晓玉;;30%份额就是团购的天花板[J];酒世界;2010年02期

9 杨度;关于跨采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纺织;2004年11期

10 李勇;;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与我国烟草产业组织效率[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荣庆;;显示屏行业价格与市场竞争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和探讨[A];2010全国LED显示应用技术交流暨产业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0年

2 柳欣;;新古典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A];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C];1990年

3 胡代光;;关于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的现实透视[A];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C];1997年

4 徐金海;;农业产业市场中过度竞争问题的成因及对策[A];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冯金华;;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完全竞争产品市场模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6 夏刚;梁川江;;招拍挂研究文献综述[A];贵州工程项目管理论文集(2010)[C];2010年

7 孙丽娟;;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与经济稳定增长[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8 姜越川;李海东;;高速公路工程招投标经济分析[A];中国公路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程飞;;中国图书市场计算机畅销书调研与运作探析[A];出版业调查报告——第四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4年

10 赵子铱;彭琦;邹康;;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结构的实证分析——基于Panzar-Rosse范式的考察[A];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爱林 何丰伦;完全竞争才能消除“回扣”泡沫[N];医药经济报;2003年

2 周远征;“四两”微车拨“千斤” 完全竞争格局初现[N];中国经营报;2005年

3 郭莹玉;石油化工业走向完全竞争的“后分销时代”[N];中国改革报;2007年

4 张爱华 何丰伦;完全竞争才能废“回扣”[N];中国改革报;2003年

5 杰雯,,谢扬林;完全竞争下的新国企突破[N];中国经营报;2005年

6 李星慧;茶饮料市场应尽快走向完全竞争[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7 马浩;解读行业结构分析:竞争与垄断的组合[N];经济观察报;2007年

8 ;家用电脑:遭遇完全竞争[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9 胡飞雪;家家有房住? 那是杜甫先生的假命题[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贾鹏雷;IT两会期待智慧闪光[N];计算机世界;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永发;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及其建设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齐美东;中国银行产业组织市场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保明;效用、风险与纳什均衡选择[D];山东大学;2000年

4 刘志铭;微观经济干预:理论基础与制度边界[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湘赣;中国反垄断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6 李波;信息不对称与股票价格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慕银平;企业集团转移定价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8 刘斌;一类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与建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9 丁华;中国农业市场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吴清萍;零售商买方势力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亚军;过度竞争的初步理论探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孟俊锋;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龙江智;有效竞争[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4 胡越峰;环境政策对企业污染治理技术进步激励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方涛;竞争与垄断双边平台的福利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6 张芳;不确定性的金融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7 陶国庆;企业经营者年薪模型的构建及其实证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朱翔;中国医疗服务业的规制与改革[D];东南大学;2004年

9 贺大兴;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泡沫:一种局部均衡解释[D];辽宁大学;2006年

10 饶均志;弗莱堡学派的竞争秩序论及其在联邦德国的政策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838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kuaiji/15838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6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