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宁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宁安市旧称宁古塔,是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隶属于牡丹江市的县级市,也是东北为数不多的古城之一。一万年前的火山喷发不仅造就了鬼斧神工的堰塞湖——镜泊湖,也带来了丰富的地下矿产和肥沃的土地。先后有肃慎、梲棬、女真等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从清朝开始,宁古塔作为关外重要的流放地为人所熟知。流人在恶劣的环境中艰难生存,并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带到这里,与本地土著文化逐渐融合,诞生出宁古塔独特的流人文化。经过数任宁古塔将军的经营,这里一度成为盛京以北最为繁华的城镇;后因清朝末年沙俄入侵、修筑中东铁路等原因逐渐衰落下去,成为一座鲜为人知的农业县城。近几年来,由于清代宫廷电视剧的热播,“宁古塔”这个名字才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以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正在不断升温;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旅游表面上的游山玩水,转而更期望能在异地不同的文化圈里获得体验。冰雪文化作为东北特色的旅游主题,近年来吸引的国内外游客数量正在不断增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海林市境内的雪乡(双峰林场):在经过《爸爸去哪儿》节目的宣传之后,其在2013、14年的火热程度甚至隐隐盖过了云南丽江、广西桂林这些传统的热门景区,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无论是席卷全国的旅游热潮,还是当前冰雪文化体验的备受追捧,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宁安市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从地理位置上看,宁安市正好位于冰雪大世界——亚布力——中国雪乡大海林景区这一热门旅游线路的外围边缘。如何借鉴那些已经取得成果的地区的发展经验,发掘出宁安市自身独特的文化潜力,打造属于宁安市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宁安市 文化旅游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绪论11-18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一)研究背景11-12
- (二)研究意义12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2-15
- (一)国外研究综述12-14
- (二)国内研究综述14-15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5-16
- (一)研究思路15-16
- (二)研究方法16
- 四、研究重点16-17
- 五、创新点17-18
- 第二章 文化旅游相关概念及特点研究18-23
- 一、文化旅游及其相关概念18-19
- (一)文化旅游18
- (二)文化创意18-19
- (三)文化旅游资源19
- 二、文化旅游的特点19-20
- (一)文化旅游的特征19
- (二)文化旅游的内涵19-20
- (三)文化旅游的核心20
- 三、发展文化旅游的功能20-21
- (一)文化旅游的教化功能20-21
- (二)传播文化的功能21
- (三)团结凝聚的功能21
- 四、发展文化旅游的意义21-23
- (一)注重文化内涵是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21-22
- (二)文化旅游支持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2-23
- 第三章 宁安市概况及旅游发展现状分析23-29
- 一、宁安市概况23-25
- (一)区域位置23
- (二)自然条件23-24
- (三)自然资源24
- (四)经济发展概况24-25
- 二、宁安市旅游产业概况25-26
- (一)旅游业发展概况25
- (二)旅游市场及区域旅游基础调查25-26
- 三、宁安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26-29
- (一)核心资源剥离、管理体制有待改善26
- (二)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少拳头产品26-27
- (三)旅游景区规划欠合理,缺乏文化内涵27
- (四)营销手段落后,宣传不足27-28
- (五)旅游路线单一,缺少对旅游资源的整合28
- (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28-29
- 第四章 宁安市重点文化旅游资源分析29-37
- 一、莺歌岭文化遗址29
- 二、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29-31
- 三、满族、朝鲜族民俗文化31-32
- 四、宁古塔流人文化32-33
- (一)流人与流人文化32
- (二)流人为宁古塔发展做出的贡献32-33
- 五、爱国主义、英雄文化33-35
- 六、农业文化35-37
- 第五章 关于宁安市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的思考37-43
- 一、强化政策保障,促进区域间联合开发37-38
- 二、深入挖掘,突显文化内涵38
- 三、注重文化创意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8-39
- 四、创新营销手段,加强文化宣传39-40
- 五、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宁古塔旅游”的金字招牌40-41
- 六、加强教育培训,注重人才的培养41
- 七、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体系41-43
- 第六章 结论43-45
- 参考文献45-4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47-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文化旅游品牌发展高峰论坛系列报道(二)[J];建筑与文化;2012年12期
2 王京龙;齐文化旅游论[J];管子学刊;2000年04期
3 湄子;晋中文化旅游综合印象[J];小城镇建设;2000年S1期
4 董琳;新疆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5 ;济宁:文化旅游大市[J];领导决策信息;2001年36期
6 高亚芳;甘肃如何做大文化旅游产业“蛋糕”[J];发展;2002年12期
7 刘红梅;湖南文化旅游思路探析[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王素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旅游及其意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9 陈勤建;文化旅游:摒除伪民俗,开掘真民俗[J];民俗研究;2002年02期
10 张遂,刘斯文;对发展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如良;;对发展陕西文化旅游产业问题的反思[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2 步长存;;发挥人文资源优势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洁;;浅论贵州省黔中地区的文化旅游[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4 张文建;金丽娇;;绍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研究[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谢寿球;;建设广西文化旅游的“特区”——西林县文化旅游的定位和开发思路[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6 李秀金;;文化旅游:城市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7 谭申;宋立中;周胜林;;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国外文化旅游地影响模式分析及其启示[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张维克;;深入发掘文化内涵 促进青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9 常莉;;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营销策略分析[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10 张生寅;;加快青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李函;文化旅游亟需深度开发[N];四川政协报;2003年
2 记者 李卫;文化旅游成为我省主攻产品[N];陕西日报;2004年
3 杨胜国;凤凰壮大文化旅游产业[N];团结报;2005年
4 绍兴市文物局副局长 高军;弘扬名士文化 发展文化旅游[N];文汇报;2003年
5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史委员会;发展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几点建议[N];武威日报;2005年
6 綦恩周;发展文化旅游 提升赤壁旅游品位[N];咸宁日报;2005年
7 马宏敏;云南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N];云南日报;2000年
8 沈向兴 王雪飞 李绍明 庄俊华;文化旅游共辉映[N];云南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李悦春;彝州文化旅游孕育新希望(上)[N];云南日报;2005年
10 赵强;不经意的文化旅游[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萌;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上海文化旅游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朱华武;湘绣文化旅游形成与适应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俞容龄;跨文化旅游情境中的多重话语[D];南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584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058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