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益平衡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1 01:02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益平衡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利益主体 平衡模型


【摘要】: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出现脱节所引发的文化生态环境遭破坏、旅游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问题。本文通过构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和通径分析法对模型和假设进行检验,构建非遗旅游利益主体关系图谱,划分利益主体的关系类型,为非遗旅游和谐开发提供思路。
【作者单位】: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基础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利益主体 平衡模型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71473018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JGA015
【分类号】:G122;F592
【正文快照】: 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在学术界对于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开发破坏论,即非遗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1],使非遗的原真性遭受毁损。另一种观点认为非遗旅游开发可以与保护工作互动,实现一箭双雕[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年04期

2 李凡;蔡桢燕;;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利益主体研究——以大旗头古村为例[J];旅游学刊;2007年01期

3 张宏梅;;文化学习与体验:文化遗产旅游者的核心诉求[J];旅游学刊;2010年04期

4 王京传;;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旅游产品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2010年05期

5 孙九霞;;旅游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选择[J];旅游学刊;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良举;李万莲;;基于利益主体视角的皖北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章尚正;赵乐乐;;中国乡村旅游的至高目标:营造国际品牌——以黄山市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黎运来;刘蕊;;崇阳县发展乡村旅游可行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4 范黎丽;陶卓民;;旅游特色乡镇的塑造与开发初探——以南京市龙袍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5 麻桃红;;河阳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8期

6 刘莉文;程道品;王力峰;;中国乡村景观旅游开发与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7 王红;张松林;陈粉丽;李云彩;;“农家乐”开发经营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8 陈甲全;张义丰;陈美景;;古村落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9 杜忠潮;高霞;金萍;;关中地区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与妇女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10 张让刚;王海乾;张志国;;开发体验型乡村旅游的作用及开发策略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俊;赵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贵州省兴义市下午屯为研究个案[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2 张建国;;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3 麻桃红;;缙云河阳乡村旅游开发初探[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4 罗永常;;文化经济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5 陈才;赵广儒;;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路径、机制与效益分析——海南田心村与龙鳞村之个案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基于社区参与的民族地乡村旅游的问题及对策浅析[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简王华;;基于资源优势的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探讨[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李海琴;;近十年中外乡村旅游研究状况比较[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李玮谦;李伟;李庆雷;;民族地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探析——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为例[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余乐;李庆雷;;乡村旅游社区能力建设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东明;鲁中山区乡村景观演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吴云超;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郭淳凡;不确定条件下企业景区投资决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传时;城郊乡村旅游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晓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一体化乡村旅游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颖;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旅游扶贫PPT(Pro-Poor Tourism)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7 侯国林;基于社区参与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10 郭华;制度变迁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晓媛;杭州市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鑫;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古村镇旅游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勤;论公共管理中的社区参与:以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方碧姗;乡村旅游利益主体均衡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祝勤玫;基于社区参与和影响感知的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王灿灿;乡村旅游组织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姚丹丽;乡村旅游组织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朱炯翟;云南省镇雄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丁可武;乡村公园旅游开发条件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竞;现代观光果园园区建设与发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甘巧林,陈忠暖;从乡村非农化看乡村旅游的兴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周年兴,俞孔坚,李迪华;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分析——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5年05期

3 杨桂红;试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以碧塔海旅游景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11期

4 张伟,吴必虎;利益主体(Stakeholder)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2年04期

5 刘岩,张珞平,洪华生;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中社区参与激励机制探讨——以厦门岛东海岸区生态旅游开发为例[J];农村生态环境;2002年04期

6 郑群明,贺小荣,陈耿;农村居民闲暇生活特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人文地理;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建美;社区与旅游的整合研究——以昆明市团结乡龙潭村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莉;传统村镇旅游地居民态度与开发策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波;洪新;;含铬镍废弃物铁浴终还原反应器平衡模型研究[A];中国金属学会2008年非高炉炼铁年会文集[C];2008年



本文编号:1070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070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e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