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视角下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社会网络视角下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旅游经济联系 空间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黑龙江省
【摘要】:基于引力模型获取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借助Ucinet6.0软件构建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评价指标和模型,通过节点的中心度、结构洞和网络的密度、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角色划分来探讨空间结构特征,最终构建旅游地的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 2007~2012年,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出西南部、东南部密集,北部、东北部稀疏的格局。网络密度、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增长,而重点城市的中间中心度与结构洞水平下降,更多节点在网络中占据较多的结构洞位置,发挥了相应的核心作用。网络空间结构逐渐由松散走向紧密状态,由不均衡趋于均衡。2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区与边缘区,并细分为4个角色群体以定位城市节点的地位及属性。3黑龙江省城市旅游地可划分为核心旅游地、重要旅游地、一般旅游地和边缘旅游地4个等级,网络空间呈现出"一核、两翼、三轴三圈"的发展模式。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旅游经济联系 空间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黑龙江省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11)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20043110012) 牡丹江市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40626)资助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空间结构是人类经济、文化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内所形成的组织形式[1]。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发生、发展需要作用于物质空间维度之中。旅游空间结构不仅是旅游活动的空间状态,更是旅游要素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2]。国外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1期
2 吴晋峰;潘旭莉;;京沪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10年03期
3 杨效忠;张捷;叶舒娟;;基于社会网络的跨界旅游区边界效应测度及转化[J];地理科学;2010年06期
4 朱付彪;陆林;於冉;鲍捷;;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J];地理科学;2012年05期
5 杨兴柱;顾朝林;王群;;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J];地理学报;2007年06期
6 刘法建;张捷;陈冬冬;;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动因研究[J];地理学报;2010年08期
7 陈浩;陆林;郑嬗婷;;基于旅游流的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8 卞显红;沙润;;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4期
9 高楠;马耀峰;李天顺;吴冰;;基于"点-轴"理论的陕西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3期
10 程晓丽;祝亚雯;;基于点-轴理论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13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琴;覃建雄;;基于协同论和点—轴系统理论的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2 董静;;生态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3 赵亮;宋香谒;;辽宁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构建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4 李秀霞;倪维秋;;点一轴系统理论在鸭绿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运用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2期
5 陈刚强;;国内外旅游业集聚研究进展[J];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6 汪德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1期
7 胡举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在旅游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池州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朱梅;汪德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比较[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4期
9 钟士恩;任黎秀;欧阳怀龙;;世界遗产地庐山“圈层飞地”型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4期
10 汪德根;刘昌雪;;江苏省区域旅游产业差异及“板块旅游”发展战略[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创新;基于社会物理视角的中国入境旅游流时空扩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郑鹏;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薛莹;旅游流的区域内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美英;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5 侯国林;基于社区参与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何效祖;基于地域系统结构研究的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地实证分析[D];兰州大学;2007年
8 吴国清;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的网络化机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何小东;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高元衡;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优;广西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红波;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庞会敏;辽宁中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赵倩;曲阜市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分异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鲍捷;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桂林漓江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春伟;基于SSH的交通疏导空间信息服务系统分析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蕾蕾;福建省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分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泓杰;环渤海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D];沈阳大学;2011年
9 李志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背景下咸阳市城镇体系规划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张银铃;基于游客流视角的沪港迪斯尼乐园竞合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尚正;周伟伟;朱莲;;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产品体系开发[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章尚正;赵磊;;区域旅游国际化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陈彦光,周一星;城市等级体系的多重Zipf维数及其地理空间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4 何炳华;空间相互作用与购物中心建设规模的确定[J];商业研究;2004年07期
5 涂建军;四川省入境旅游客流时空动态模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6 罗小龙;沈建法;陈雯;;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管治尺度构建——以南京都市圈建设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7期
7 张琼霓;;长株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7期
8 程必定;;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提升[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4期
9 朱力,郭城;黄山旅游地域空间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12期
10 叶玉瑶,张虹鸥,罗晓云,李斌;中外城镇群体空间研究进展与评述[J];城市规划;2005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红波;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坤;基于“点—轴”理论的滇西北旅游区空间组织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郭烽丽;基于点轴理论的福建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85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085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