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引导的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土地开发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16:33
本文关键词:旅游引导的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土地开发利用研究
【摘要】:由十八大开始,“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国家不仅大力关注对生态的保护,并且已经形成政策性的规范。土地开发与土地保护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在旅游开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旅游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驱使下,旅游的开发开始需要更多土地来支撑它的发展和扩张,但不顾后果地进行旅游开发、分区布局不合理以及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方式给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严重阻碍了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引导的土地开发利用是在旅游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下,针对旅游区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解答如何进行旅游区土地集约利用和综合开发,使之延伸利用空间,拓展土地功能,改变单一的利用模式,使经济、生态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这个问题。本文选取福建省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的自然地理要素、旅游开发条件的分析,针对湿地公园内部生态环境脆弱、耕地面积大、可建设用地缺乏等问题,深入剖析湿地公园的资源状况和环境状况,阐述了旅游引导的土地开发利用原则,梳理出生态保护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土地集约利用原则和社区参与原则五大原则,将其作为指导思想,本文提出了生态导向型地块开发、功能复合型地块开发、产业融合型地块开发的开发利用思路,三种类型的地块开发互相支撑,彼此融合,同时共存于同一区域,从而引导对该区域的开发利用。在此原则与思路的引导下,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土地开发利用的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土地利用分区,以确定允许建设区域、有条件建设区域、限制建设区域和禁止建设区域。其次,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将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水乡体验区、湿地宣教展示区、公园服务管理区、合理开发利用区五个功能大区,以此充实其旅游功能,完善旅游要素,各区域的土地开发利用均体现产业融合、生态优先、功能复合的核心思想。在生态绿地体系的构架上,以点、线、面的空间结构建立研究区生态绿地体系,包括景观小品、生态廊道、生态区块,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维持原生环境,增加视觉美感,提升生态效益。旅游引导的土地开发利用以合理的功能分区来完善湿地公园旅游要素,避免土地资源浪费,以绿地系统的构建、低度开发来维护湿地生态环境,以土地集约利用、功能复合来拓展和延伸湿地空间,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土地。最后,希望本文所提出的开发原则及思路,能为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旅游开发找到突破口,为其旅游发展提供一个方向和指引,为其解决土地不足问题提供意见和建议,也期待这些经验与措施,能为其他存在类似问题的地区提供借鉴。
【关键词】:旅游引导 土地开发利用 湿地公园 闽江河口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0-12
- 1.1.1 课题来源10
- 1.1.2 研究背景10-11
- 1.1.3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12-16
- 1.2.1 国外研究进展12-14
- 1.2.2 国内研究进展14-16
- 1.3 主要研究内容16-17
- 1.4 研究方法思路17-20
- 1.4.1 研究方法17-18
- 1.4.2 研究思路18-20
- 第2章 相关概念概述20-24
- 2.1 土地相关概念20-21
- 2.1.1 土地与土地分类20-21
- 2.1.2 旅游用地21
- 2.2 土地开发利用相关概念21-24
- 2.2.1 土地利用21-22
- 2.2.2 旅游用地规划22
- 2.2.3 TOLD模式22-24
- 第3章 研究区土地开发利用条件分析24-32
- 3.1 研究区概况24-28
- 3.1.1 研究区域范围24-25
- 3.1.2 自然地理条件25-26
- 3.1.3 社会经济条件26-27
- 3.1.4 旅游资源总体评价27-28
- 3.2 土地利用现状28-30
- 3.2.1 土地数量结构28-29
- 3.2.2 土地空间结构29-30
- 3.3 旅游引导的土地利用评价30-32
- 3.3.1 优势30-31
- 3.3.2 劣势31-32
- 第4章 研究区土地开发利用32-46
- 4.1 开发原则32-34
- 4.1.1 生态保护原则32
- 4.1.2 可持续发展原则32-33
- 4.1.3 综合效益原则33
- 4.1.4 土地集约利用原则33-34
- 4.1.5 社区参与原则34
- 4.2 开发思路34-37
- 4.2.1 生态导向型地块开发35
- 4.2.2 功能复合型地块开发35-36
- 4.2.3 产业融合型地块开发36-37
- 4.3 开发内容37-46
- 4.3.1 土地利用分区37-38
- 4.3.2 土地功能分区38-42
- 4.3.3 绿地体系构建42-44
- 4.3.4 土地保护措施44-46
- 结论46-48
- 致谢48-49
- 参考文献49-5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汪辉;吕康芝;;试论基于生态旅游的湿地公园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2 周丽;;国内外旅游用地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3 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2001年11期
4 王新军;穆荣;张忠生;;浅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分类[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年04期
5 吴必虎;徐小波;;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TOLD):一种旅游—房地产模式[J];旅游学刊;2010年08期
6 徐嵩龄;论碧峰峡旅游开发模式的意义——兼论“一般风景类土地资源”与“遗产资源”的旅游经营异同[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胡永红;;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研究[J];商业时代;2008年30期
8 李晓刚,徐梦洁,欧名豪,牛星;土地利用规划与旅游规划协调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1118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118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