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季花海沟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北京四季花海沟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方法,旨在构建一个适合沟域经济的评价模型并对具有旅游产业集群特征的代表性沟域进行竞争力分析。文章选取北京四季花海沟域为案例地,探索了旅游产业集群在北京沟域经济发展中的状态,以期为其他沟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下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1)对沟域经济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通过分析文献,本文总结出沟域经济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位,旨在带动当地发展的产业经济带。同时,本文发现大部分沟域采取了旅游引导的发展模式。(2)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尤其是竞争力及其评价方法。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会对当地竞争力提升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其能够构建多企业融合的产业链,产生分工效应,聚合资源刺激创新,打造旅游品牌。因此本文对竞争力进行了评价,了解现阶段沟域在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上的不足。通过整理获知,评价方法主要为以钻石模型为代表的定性分析方法和以GEM模型为代表的定量分析方法。(3)对四季花海沟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评价。案例地选取了具备旅游产业集群雏形的四季花海沟域,采取调研和访谈的方法通过钻石模型进行定性分析,采用专家打分、企业评价的方法通过GEM模型改进的GEMS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四季花海沟域整体上处于略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尚没有竞争优势的阶段。同时对游客进行调研验证企业评价结果,论证得出该评价方法较为可靠。最后结合调研结果对沟域的四对因素分别提出针对性建议。(4)结合沟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普遍适用于政府引导阶段的沟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框架及指标。经过对各类竞争力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建议采用GEMS的评价框架,该框架提高了政府与环境的考量权重更适合沟域的发展情况。同时,文章构建了一套沟域经济普遍适用的评标指标。
【关键词】:沟域经济 旅游产业集群 竞争力 四季花海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1
- 1. 绪论11-15
- 1.1 选题背景11
- 1.1.1 京郊旅游需求逐步增大11
- 1.1.2 旅游产业集群是沟域经济探求的新方向11
- 1.1.3 旅游产业集群在城镇化中将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11
- 1.2 选题目的11-12
- 1.3 研究意义12-13
- 1.3.1 理论意义12
- 1.3.2 实践意义12-13
- 1.4 研究方法13
- 1.5 研究内容13-14
- 1.6 研究框架14-15
- 2. 相关概念及辨析15-29
- 2.1 沟域15-16
- 2.1.1 沟域的内涵15
- 2.1.2 沟域的主要特点15-16
- 2.2 沟域经济与沟域旅游16-26
- 2.2.1 沟域经济16-19
- 2.2.2 沟域旅游19-21
- 2.2.3 北京沟域经济发展概况21-26
- 2.3 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产业集群26-29
- 2.3.1 旅游产业集聚26-27
- 2.3.2 旅游产业集群27-28
- 2.3.3 小结28-29
- 3. 文献综述29-46
- 3.1 沟域经济文献综述29-34
- 3.1.1 国外实践和相关研究29-30
- 3.1.2 国内文献30-34
- 3.2 旅游产业集群文献综述34-45
- 3.2.1 旅游产业集群相关研究34-39
- 3.2.2 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39-41
- 3.2.3 研究方法对比41-45
- 3.3 小结45-46
- 4. 研究区域概况46-58
- 4.1 四季花海沟域整体概况46-56
- 4.1.1 刘斌堡乡概况49-50
- 4.1.2 四海镇概况50-53
- 4.1.3 珍珠泉乡概况53-56
- 4.2 周边花卉农业沟域对比56-58
- 5. 研究方法设计与模型构建58-64
- 5.1 调查设计58
- 5.1.1 调查方法58-59
- 5.1.2 问卷设计58-59
- 5.1.3 访谈设计59
- 5.1.4 问卷发放与访谈情况59
- 5.2 沟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59-60
- 5.3 沟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60-62
- 5.3.1 指标设计原则60
- 5.3.2 指标选取60-62
- 5.4 评价模型量化62-64
- 6. 北京四季花海沟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64-96
- 6.1 北京四季花海沟域钻石模型64-76
- 6.1.1 要素条件64-65
- 6.1.2 需求条件65-66
- 6.1.3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66-68
- 6.1.4 相关及支持产业68-73
- 6.1.5 政府73-76
- 6.1.6 机遇76
- 6.2 北京四季花海沟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76-90
- 6.2.1 四季花海沟域GEMS模型76-77
- 6.2.2 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77-85
- 6.2.3 四季花海沟域游客评价85-90
- 6.3 总结及建议90-96
- 6.3.1 模型应用总结90
- 6.3.2 资源和设施的总结90-92
- 6.3.3 企业战略结构竞争和相关支持产业的总结92-94
- 6.3.4 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的总结94
- 6.3.5 政府政策和社会环境的总结94-96
- 7. 结论及不足96-98
- 7.1 研究结论96-97
- 7.2 研究不足97
- 7.3 研究展望97-98
- 参考文献98-104
- 附录A:调查问卷(专家)104-106
- 附录B:调查问卷(企业)106-108
- 附录C:调查问卷(游客)108-109
- 个人简介109-110
- 导师简介110-111
- 获得成果目录111-112
- 致谢112-1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文斌;张金隆;;基于模糊评价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16期
2 夏正超;谢春山;;对旅游产业集群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冯卫红;;国外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与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7年03期
4 徐红罡;相阵迎;;珠海旅游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J];人文地理;2007年06期
5 相阵迎;徐红罡;;国内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争议评述[J];旅游科学;2007年06期
6 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判定和识别探讨[J];经济问题;2008年02期
7 王兆锋;;基于生态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8 杨诗琪;王忠伟;侯辉;;辽宁省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9年03期
9 冯卫红;苗长虹;;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9年01期
10 张金霞;;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及发展对策[J];企业导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边艳;;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2 陈玲玲;;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查方勇;郭威;;旅游产业集群:概念、形成条件与效应[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黄光文;刘斌;;推进江西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初探[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5 肖泽平;;山地型地区养生旅游产业集群培育路径探析——以黔江为例[A];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卞显红;;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及其空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以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为例[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杨振之;魏俊杰;;度假地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提供借鉴[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南;创新: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内核[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申作平 莫超;复杂网络视角的旅游产业集群思考(下)[N];中国旅游报;2009年
3 吴南;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N];中国旅游报;2006年
4 采蓉;培育我省旅游产业集群品牌[N];湖南日报;2006年
5 通讯员 程胜利 李峰;麻城发展旅游产业集群路越拓越宽[N];黄冈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李丽;我省将培育旅游产业集群[N];贵州日报;2008年
7 肖江 记者 徐行;贵州将打造五大旅游产业集群[N];中国旅游报;2009年
8 上海商学院生态旅游学院院长、教授 张建华;构建海南岛国际化旅游产业集群[N];中国旅游报;2010年
9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任鸣;突破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边界障碍[N];文汇报;2010年
10 记者 董帅奇;学习桂林先进经验 壮大旅游产业集群[N];开封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秀琼;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竞争力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饶品样;共生理论视角下的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演进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陈苏;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5 姚云浩;旅游产业集群网络及创新绩效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6 IMALI NIRANJALA FERNANDO;创新驱动战略对竞争性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适用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婷;福建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高乐华;山东省旅游产业集群及其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查方勇;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分析与实证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4 耿巍娜;河北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5 刘艳;甘肃省旅游产业集群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毛剑梅;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晓庆;洛阳市旅游产业集群构建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孙金龙;上海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培育与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付红艳;旅游产业集群构建[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0 曾庆佳;论旅游产业集群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22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122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