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

发布时间:2017-12-07 23:27

  本文关键词: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空间特征 旅游区 长株潭


【摘要】:红色旅游具有共生发展属性,探索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空间特征是一个揭示其本质特征的基础性工作,学术价值明显,实践意义重大。本文运用集聚水平和联系水平两大指标描述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结合其实际情况,引入密度权数和品质权数、交通线的通达性权数,定义质量集聚度指数和通达性指数,形成一套多元主体空间特征的描述方案。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发展水平高,各类旅游资源丰富,在发展中共生共荣,运用该方案对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多元主体的空间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呈现集聚分布特点,其中又以炎陵县、宁乡县、长沙县集聚程度最高;长沙、株洲、湘潭的质量集聚度存在差异,长沙各类旅游区的质量集聚度大于湘潭,湘潭的大于株洲的;县域之间交通网络的连接度和通达度较好,但旅游区层面连接度处于中等水平,通达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应该注意:(1)突出优势资源打造旅游区主体功能;(2)加强建设宣传提升旅游区品质水平;(3)注重旅游道路建设便捷旅游交通体系;(4)促成要素集聚铸造和谐旅游共生关系;(5)形成共生发展示范带动相关区域发展。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发,红色旅游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在开发模式上更强调融合的共生发展。客观上,特定区域的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旅游开发总表现着综合性。从红色旅游开发实践来看,与绿色旅游、古色旅游、蓝色旅游等结合发展的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章锦河,赵勇;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1期

2 黄金火,吴必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以西安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3 卞显红,王苏洁;旅游地旅游空间结构的分析及其优化研究——以江苏常州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方世敏;廖珍杰;;长株潭旅游景区群落空间关系及其结构优化[J];经济地理;2009年02期

5 黄远水;陈钢华;伍弦;;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基于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统计分析[J];经济地理;2010年07期

6 毛小岗;宋金平;于伟;;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化[J];经济地理;2011年08期

7 陈志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8年11期

8 冯淑华;;基于共生理论的古村落共生演化模式探讨[J];经济地理;2013年11期

9 赵现红,吴丽霞,马耀峰;西安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立;刘红叶;;黄山市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1期

2 丁运超;贾永健;;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3 马晓路;许霞;;海螺沟景区旅游资源的梯度分异规律与开发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4 王茂强;殷红梅;王英;谢沁露;;基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的乡村旅游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以贵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5 赵亮;李洪娜;;辽宁省乡村休闲型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6 徐致云;陆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进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7 王晓娜;刘熙;邓文胜;;基于GIS的泸州市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8期

8 赵亮;宋香谒;;辽宁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构建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9 郭影影;李永文;;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罗婧;黄艳萍;;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定位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宏磊;张捷;曹靖;史春云;刘传华;田谆君;王岚;;基于通达度和资源的江苏省旅游发展潜力研究[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祁秋寅;张捷;王同坤;;滨江城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以南京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冯亚芬;魏少琴;贾铁飞;;区域旅游资源时空结构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4 吴左宾;黄嘉颖;;基于拓扑空间分析的旅游交通结构优化研究——以渭南市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郭伟;王丽丽;;欠发达区旅游开发的空间组织模式研究——以忻州市为例[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永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意象结构性评价与信息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齐增湘;秦岭山系区域景观规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6 林源源;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侯国林;基于社区参与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德刚;综合运输网中的通道分析与系统配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 李瑛;基于旅游者行为的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组织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10 冯维波;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书立;工业废弃地的游憩利用与改造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艳;从《印象·刘三姐》透视品牌旅游产品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尹优;广西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郝美彬;山地型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李红波;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菲菲;我国旅游用地分类与开发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吕琼艺;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8 鲍捷;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桂林漓江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朱宾丽;池州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市场预测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祝亚雯;基于地统计学理论的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锦河,宣国富,杨效忠;芜湖市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夏玢;景区集群开发对客流季节性分布的影响——以安徽省潜山县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3 毛端谦,刘春燕,李志华;江西旅游分区及其开发评价[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4 翟辅东;环洞庭湖旅游区空间结构探析[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樊海强;;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探讨——以建宁县上坪村为例[J];城市规划;2010年12期

6 刘春玲,刘岩;临城小天池森林生态旅游区空间结构拓扑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1期

7 章锦河,凌善金,陆林;黟县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设计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3期

8 章锦河,赵勇;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1期

9 马晓龙,吴必虎;西安旅游区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5期

10 邹仁爱,陈俊鸿,陈绍愿;旅游地群落: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的生态学视角[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世界各国养鱼向鱼菜共生发展[J];湖南农业;1996年01期

2 马斌,,宋顺清;热带农业与热带旅游业的共生发展模式[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6年04期

3 孙圣勇;;论乡(镇)善治的多中心共生发展政策[J];企业导报;2009年08期

4 袁年兴;谭晓静;;共存与共赢:民族共生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新疆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5 孙久文;李爱民;彭芳梅;赵霄伟;;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6 毛攀云;;影视湘西:想象共同体及其与湘西旅游的共生发展[J];经济地理;2013年05期

7 谭晓岚;论以人为本开发海洋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生发展——“海上山东”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年05期

8 黄立峰;刘建湘;;中部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生发展机制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9 章海荣;;双重主客体的建立——文化与经济在旅游业中共生发展理论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10 郭德怀;;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共生发展研究[J];职业时空;2014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 卓勇良;抓住共生发展新机遇[N];浙江日报;2014年

2 王开书;国企民企共生发展[N];中国航空报;2012年

3 记者 唐婷 田甜;携手共进 共生发展[N];湖南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陈玲;实现“三农”与企业共生发展[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3年

5 江西师范大学人力资源开发工程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李晓园 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 黄小勇;用耦合动力机制促进原中央苏区共生发展[N];光明日报;2012年



本文编号:1264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264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c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