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旅游者符号实践初探——以杭州西湖“西子”诗词为例

发布时间:2017-12-22 18:21

  本文关键词:旅游者符号实践初探——以杭州西湖“西子”诗词为例 出处:《人文地理》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旅游体验 符号实践 杭州西湖 “西子”诗词


【摘要】:旅游者符号实践概念的提出旨在进一步凸显旅游者在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中的主体性。本文以杭州西湖的"西子"诗词为例,初步探讨了旅游者符号实践概念的基本内涵、理论支撑与研究价值。旅游者符号实践并不是对已有符号记忆的被动接受,而是借助旅游者的亲身体验,不断将其运用到旅游实践中去加以检验、深化和再创造的动态演进过程。符号学理论、实践理论和(身体)现象学理论构成了旅游者符号实践研究的三大理论支撑。符号实践是旅游者符号体验过程中主观与客观、过去与现在、已知与可能、我者与他者、代表物与对象等诸多二元关系的中间环节和关键枢纽,既关系到旅游者的符号体验质量,也与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CGL076)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2013Z23)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B14GL04)
【分类号】:F592.7;I207.2
【正文快照】: 2011年,杭州西湖作为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例“关联性文化景观(Associative Cultural Landscape)”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关联性文化景观“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1]。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蕾蕾;海滨旅游空间的符号学与文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2期

2 谢彦君;彭丹;;旅游、旅游体验和符号——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评述[J];旅游科学;2005年06期

3 范能船;;姜尚文化符号与尚湖旅游提升[J];旅游科学;2006年05期

4 谢彦君;鲍燕敏;;旅游网站的符号及其功能分析[J];旅游科学;2007年05期

5 彭丹;;“旅游人”的符号学分析[J];旅游科学;2008年04期

6 丁雨莲;陆林;黄亮;;文化休闲旅游符号的思考——以丽江大研古城和徽州古村落为例[J];旅游学刊;2006年07期

7 马凌;;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J];旅游学刊;2009年03期

8 肖亮;赵黎明;;互联网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基于两岸相关网站的内容分析[J];旅游学刊;2009年03期

9 戴光全;陈欣;;旅游者摄影心理初探——基于旅游照片的内容分析[J];旅游学刊;2009年07期

10 谢彦君;;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J];旅游学刊;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志华;谢雪娇;;唐卡符号在社会变迁中的建构与解读——以德格八邦噶玛噶孜唐卡画的田野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任俊英;吴江;;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3 汪晶晶;章锦河;;旅游管理专业全日制本科课程设置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刘安全;;近二十年来民族地区旅游研究综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4期

5 谢小芹;;旅游开发与地方性知识的消失——以箐口村的田棚的变迁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谢小芹;;村域建筑的流变与环境的关系——以菁口村为研究个案[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孔伟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民族认同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8 张淑萍;;论马鞍山市休闲旅游要素的挖掘和培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3期

9 王龙;刘梦琳;;区域形象测量内容的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1期

10 包金龙;朱剑刚;;基于长三角地区的苏州旅游网站评价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宇;谭本玲;;支系多样性与民族共同性——以红河州哈尼族为例[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2 谢春山;;试论旅游的本质及特征[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徐菊凤;;关于旅游学科基本概念的共识性问题——兼与若干学者商榷[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方荣富;;浅谈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转变——以4A级旅游区宝华山为例[A];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2007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文集[C];2007年

5 杨效忠;彭敏;;基于信息视角的旅游目的地微博内容分析——以山东、浙江、广西旅游局微博为例[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和艳;易娜;龙运军;;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化展示研究——以彝族(朴拉人)传统文化保护区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7 刘晋晋;;反符号学视野下的语词与形象——以詹姆斯·埃尔金斯的形象研究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4年

8 王敬武;;对旅游世界前提的追问与反思[A];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4年

9 李启军;;影视明星的符号结构与价值结构——影视明星符号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一[A];东方丛刊(2005年第3辑 总第五十三辑)[C];2005年

10 李祥林;;对中国文化雌柔气质的发生学考察[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永祥;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艳菊;森林游憩区游憩冲击感知与游客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3 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李耀锋;旅游地文化生产的支持性社会结构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永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意象结构性评价与信息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成海;“圈子”的建构与实践—旅游规划的民族志[D];云南大学;2011年

8 刘思敏;我国公民社会的建构路径[D];上海大学;2011年

9 于洪;丽江古城形成发展与纳西族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张涛;节事消费者感知价值的维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汇芸;杭州太子湾公园游人分布与行为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彭玺;游客旅游体验、满意度与行为意向关系的实证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安塔娜;影响女性文化旅游体验效果的实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海涛;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村落形态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正华;地域文化主题酒店的特色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徐琦;消费社会中的旅游凝视行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王浩;旅游影响下的元阳哈尼梯田传统生态文化保护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

8 侯楠楠;基于旅游本质辨析的旅游异化现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9 熊黎明;民族舞蹈艺术展演文本叙事性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10 王文文;体验视角下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恩来;符号的世界——人学理论的一次新突破——恩斯特·卡西尔人学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杨钊,陆林,王莉;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安徽屯溪老街实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李蕾蕾;海滨旅游空间的符号学与文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2期

4 马梅;格式塔——旅游地形象宣传口号的原型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3期

5 苏勤;旅游者类型及其体验质量研究——以周庄为例[J];地理科学;2004年04期

6 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7 汤茂林;;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问题[J];地理研究;2009年04期

8 任悦;;数字时代视觉表征的变化——对“我们:数码相机记录的影像生活”摄影比赛作品的内容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7年02期

9 潘建民,黄进;论桂林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战略选择[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10 李拉扬;李宁;;旅游目的地门户网站中女性形象的探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曰芬;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综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窦清;论旅游体验[D];广西大学;2003年

2 李怀兰;旅游体验效用因素分析[D];广西大学;2004年

3 李淼;旅游群体规模与旅游体验质量:针对旅游群体成员间互动过程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4 熊蕾;跨文化广告的符号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彭丹;论旅游体验中的符号及其解读[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6 许俊义;从符号学角度看现代广告的意义生产[D];苏州大学;2006年

7 黄翅勤;广西民族旅游宣传中的壮族女性形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式邱;漓江访月[J];w芸

本文编号:1320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320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d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