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以楚雄等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为例
本文关键词: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以楚雄等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为例 出处:《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旅游生态足迹 旅游生态承载力 旅游生态赤字/盈余 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介绍旅游生态足迹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2014年《云南省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对云南省楚雄等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2013年旅游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文山壮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旅游生态足迹为强盈余,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旅游生态足迹为弱盈余,其他4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旅游生态足迹均为赤字。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平均旅游生态足迹达1725hm2,相对于整个云南省的万元GDP旅游生态足迹较高。该结果说明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民族文化旅游相对发达,但人类生产生活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旅游生态承载能力,由此可判断出云南省的旅游生态系统是一种不均衡状态。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软科学项目(编号:2013GXS4D14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2YJCZH053) 云南省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1生态足迹与旅游生态足迹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1]。生态足迹的度量尺度可大可小,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产业或一个人。徐中民在《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中首先引进生态足迹理论并加以运用[2]。此后,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引起了国内不少学者的重视,并积极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2 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3 张志强,孙成权,程国栋,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向[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6期
4 杨桂华;李鹏;;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意义探讨[J];旅游学刊;2007年02期
5 杨桂华,李鹏;旅游生态足迹: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J];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6 席建超,葛全胜,成升魁,鲁春霞;旅游消费生态占用初探——以北京市海外入境旅游者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02期
7 符国基;;海南省外来旅游者生态足迹测评[J];资源科学;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德本;赵冠伟;;广州市花都区土地消费性功能供需差异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10期
2 汪淑敏;孙坤;杨效忠;;近30a黄山旅游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1期
3 程春旺;沙润;周年兴;;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旅游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4 程中玲;徐刚;孔圆圆;刘成;杨娟;;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5 刘欣;葛京凤;梁彦庆;;山区县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6 刘勇;陶建华;;2003年天津市生态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7 张翔;尹海伟;徐建刚;;吴江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8 唐东旗;侯江涛;;鹤壁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9 桑秋;苏飞;张平宇;;辽宁省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10 刘艳中;李江风;张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足迹环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开亚;胡淑恒;孙世群;;巢湖流域的生态足迹分析[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张小平;邵剑文;洪长荪;汪红兵;聂刘旺;;黄山市2003年生态足迹分析[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章锦河;王群;朱棣;姜坤;;循环经济与大别山生态旅游开发[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黄飞飞;王宇峰;常茂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内黄县生态城市构建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陶聪;吴承照;石鼎;;生态环境预警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动态的评述[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7 何满潮;崔亚莉;吕晓俭;姚磊华;;城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采模型研究—以北京市区为例[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跃西;;生态旅游理论创新与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问题探讨[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9 许月卿;;基于生态足迹的京津冀都市圈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A];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欣;;济南市2000年生态足迹研究[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怀c,
本文编号:1324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324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