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广西瑶族盘王大歌为例
本文关键词: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广西瑶族盘王大歌为例 出处:《广西民族研究》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 旅游开发 瑶族盘王大歌
【摘要】: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分析"非遗"①保护、文化生态和旅游开发三者关系,构建"非遗"保护性旅游开发实现机理,并以广西瑶族"非遗":盘王大歌为例,探讨并构建"非遗"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提出:以瑶族盘王大歌为文化内核,采用"‘非遗’主题园区+生态博物馆"的"双核"开发模式,将旅游项目开发与"非遗"的文化生存空间隔离,同时利用现代影像技术还原神话场景,精心设计项目体验活动,兼顾开发和保护主体利益。
[Abstract]:The cultural ecology theo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and taking Guangxi Ya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ang Dag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and construct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is put forward: to Yao Wang. Dage cultural cor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theme park + eco Museum "and" dual core "development mode,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projects in the cultural living space isolation, while the use of modern imaging technology to restore mythological scenes, carefully designed project experience, both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subject.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桂林黄金海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经管分院;
【基金】: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课题(LYC13-24)
【分类号】:F592.7;G122
【正文快照】: 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印记,是本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识。伴随我国旅游业由观光向休闲度假的过渡,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在多层面、多领域呈现融合之势。作为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非遗”受到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的追捧,又因其生态脆弱性而需要社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的主体意识——以民间文学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冯江;梁励韵;;城市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为例[J];城市问题;2006年08期
3 邓先瑞;;长江流域民族文化生态及其主要特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李晓秋;齐爱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研究(四) 商业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异化”与“反异化”——以韩国“人类活的珍宝制度”设计为视角[J];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07期
5 齐爱民;赵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研究(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开发中的利益分享机制之确立[J];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08期
6 刘春济,高静,朱海森;关于西部旅游与民族文化生态的几点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7 陈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2期
8 代中现;;论保护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执法机制存在的问题[J];河北法学;2008年01期
9 徐辉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机制探讨[J];理论导刊;2008年01期
10 李永乐;张雷;陈远生;;澳大利亚遗产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与改革;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宁;;羌族成年礼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刘永贤;赵克;;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J];中华商标;2010年10期
3 田丹;;福建民间美术开发及与设计教育的融合[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王胜选;;豫北滑县木版年画艺术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胡小兵;;安徽民间美术资源及其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6 葛田田;刘青;;淮河柳编艺术初探[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王岗;朱佳斌;;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分类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7期
9 郭小强;;民间吉祥文字的创作[J];包装工程;2010年20期
10 戚序;赵云雪;;解析梁平竹帘包装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J];包装工程;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尹嘉誉;;试析民间图式与陶瓷装饰的关系[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2 赵全鹏;;西部文化生态旅游研究及存在的几个问题[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于波;黄玮玮;;新形势下古镇综合保护与小城镇功能转型——以富阳龙门城镇总体规划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卢世菊;吴海伦;;开发旅游演艺产品的思考:以湖北恩施土家族“女儿会”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5 张进;;活态文化及其对文艺学的挑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6 龙泽江;曾羽;;原生态文化保护与开发模式评述[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7 李珊珊;;河南灵宝道情皮影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3辑)[C];2012年
8 支果;张兆伟;;地方菜系商标权保护之我见[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六辑)[C];2013年
9 杨爽;;民间美术的功能在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上的传承[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旭东;北京评书的书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郭荣茂;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的重构[D];上海大学;2011年
5 鲁春晓;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彭茹娜;张仃艺术设计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吉灿忠;武术“文化空间”论绎[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9 王佳;传统民族歌舞的现代走向[D];云南大学;2011年
10 张鸽娟;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孙琳;徽派建筑中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兵;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连志;内丘纸马艺术的保护与传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魏素娟;京族民歌的生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马俊勇;广西田林县平山村木柄瑶铜鼓舞传承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唐仕军;q"土窑工艺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世藏吉;格萨尔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的有形化利用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汤顺霞;苦水高高跷及其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调查[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王小明;湟中农民画的民俗文化学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蝶;关于“花鼓灯”舞蹈服饰的探究[D];江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育鹰;“刀郎”现象折射出的民间文艺保护问题[J];中华商标;2005年11期
2 黄涛;论语言民俗情境的构成与功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吕拉昌;长江上游地区协调发展的文化生态学思考[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年01期
4 王天祥;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与困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张建邦;生物基因资源获取和利益分享的国际法规制──兼论对我国基因资源保护的启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徐辉鸿;郭富青;;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法保护模式的构建[J];法学;2007年09期
7 唐广良;可持续发展、多样性与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9 龙红;论人类无形文化遗产[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10 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苑焕乔;;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京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苑焕乔;;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京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1年00期
3 马兰;;全球化视野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4 邵晨霞;;“非遗”的生存空间与主体保护[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田阡;;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中国蚕文化及其保护[J];中国蚕业;2011年02期
6 纪文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05期
7 蔡朝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福州市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张琰;石兰英;;文化不能打造,只能传承——专访四川大学教授 江玉祥[J];西部广播电视;2009年11期
9 林秀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在优化生态环境[J];群文天地;2011年04期
10 张笃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看民间文化组织参与的重要性[J];学习与实践;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晓波;;留存地方文化记忆——也谈图书馆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郭永金;信国洋;;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战略重点“闪光”[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3 唐思京;;论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A];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洪波;;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思考[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5 贾晓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名城——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个案[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6 隋维娟;;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7 苑焕乔;;文化生态视野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主要以京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A];建设世界城市提高首都软实力——2010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10年
8 John Hurd;;在发展的时代保护建筑、考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9 刘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空间保护——以浙江省西塘古镇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高卫华;黄迎新;;湖北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传播的现状——2010年“湖北民族文化传播”暑期调研报告[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羿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保护不仅仅是“保存”[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记者 李亚楠;河南非遗普查结果堪忧,不少门类濒临灭绝[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李文乐;“非遗”技艺 多些传人[N];团结报;2010年
4 记者 苏雄锋;漳州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炉[N];闽南日报;2008年
5 记者 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开创“宁波模式”[N];宁波日报;2008年
6 苏武天;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显著[N];张掖日报;2008年
7 记者 蒲兰;“成都的宝藏,也是世界的珍品”[N];成都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章梅;爷孙接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N];哈尔滨日报;2008年
9 通讯员牛顺清;巴里坤哈萨克族克模子毕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N];哈密报(汉);2008年
10 记者 高铁耕;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补充名录公布[N];佳木斯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3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5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6 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欧阳正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盛静;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9 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10 王志平;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凤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沈Y,
本文编号:1371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37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