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脆弱性:概念界定、形成机理及框架分析
本文关键词:旅游经济脆弱性:概念界定、形成机理及框架分析 出处:《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旅游经济脆弱性属系统内属性,具有相对性、隐蔽性和动态性。按其影响因素,可划分为"环境胁迫式脆弱"和"结构累积式脆弱"两种类型。结构性脆弱是旅游经济脆弱性的深层来源。从环境、结构和行为三个层面,按照"旅游环境—旅游市场—旅游经济结构—旅游经济脆弱性行为—旅游经济脆弱性损失"的E-MSCP分析范式,以旅游经济结构刚性为障碍力,构建旅游经济脆弱性形成机理模型。以旅游经济脆弱性与脆弱性应对力的相互作用为主线,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深层到表层的次序,构建了旅游经济脆弱性三层面分析框架。
[Abstract]:The vulnerability of tourism economy belongs to the attribute of system, which has relativity, concealment and dynamic.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environmental coercion vulnerability" and "structural cumulative vulnerability". Structural vulnerability is the deep source of tourism economic vulnerability.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environment, structure and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E-MSCP paradigm of "Tourism environment, tourism market, tourism economic structure, tourism economic vulnerability behavior and tourism economic vulnerability loss", the rigidity of tourism economic structure is taken as a barrier.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ourism economic vulnerability and vulnerability coping power,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echanism model of tourism economic vulner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order from abstract to concrete, from deep to surfac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ree-level analysis framework of tourism economic vulnerability.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1YJA630043) 国家旅游局规划项目(12TACG011) 河南省高校骨干教师资助项目(2010GGJS-032)
【分类号】:F590
【正文快照】: 一、问题提出脆弱性的概念首先由蒂默曼(Timmerman P.1981)提出,并将其运用在自然科学领域研究中,它是指系统或系统组分对风险事件的承受和恢复能力[1]。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脆弱性的研究呈快速增长趋势[2],并作为一项重要研究内容被IHDP、IPCC、IGBP等国际性科学计划与机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秀苗;;试论旅游经济的敏感性[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4期
2 游颖;母强;;取消“黄金周”后重庆旅游业发展对策浅析[J];大众商务;2010年04期
3 孙春华;浅谈旅游业的脆弱性及其规避途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武传震;;“旅游支撑力”阴影区的形成机理和对策研究——以济南、泰安、曲阜为例[J];旅游论坛;2009年03期
5 李伟;;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如何定位[J];经济导刊;2010年04期
6 张警丹;滇中旅游经济发展战略与增长方式的转变[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3期
7 鲁平益;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J];湖南经济;1999年11期
8 何佳梅,许峰,崔凤军;论旅游经济利益的外力创造[J];经济地理;1999年02期
9 庞波;以市场营销为突破口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J];理论前沿;1999年15期
10 李基云;图们江地区开发与旅游经济的发展[J];延边党校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良林;;桂西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2 罗光林;梁小琳;赵玲;;大新:泛北部湾旅游经济的一颗新星——关于2007年大新县旅游经济的调查报告[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黄玲;;发展舟山地区海洋民俗体育旅游经济的若干思考[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罗万雄;;巧妙培育品牌 发展水族旅游经济[A];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5 陈刚强;;中国地市旅游经济空间集中特征及机理分析[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邱宏民;;论开发人力资源与振兴旅游经济[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7 汤亚雄;;张家界茶产业与旅游经济对接之浅见[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8 韦凯钟;;瞄准东盟全力打造河池通道旅游经济[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9 董濮;;充分认识发展农村家庭旅游经济在我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夏成功;;庐山的文化经济生态与旅游[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工作于诸暨市风景旅游管理局 杨利光;推进诸暨市旅游经济转型升级步伐[N];华东旅游报;2008年
2 姚茜;旅游业的脆弱复苏[N];人民日报;2010年
3 林永匡;中国“入世”与旅游经济大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1年
4 演讲人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与财务司司长魏小安;旅游经济:迎接排浪式消费[N];中国经营报;2002年
5 笪贤斌 詹熙;科学发展引领景区旅游经济新跨越[N];黄山日报;2009年
6 商茂 永凤;打造“三型”旅游经济[N];扬州日报;2009年
7 王晓波 苏永青;“边塞文化”独树一帜 “时尚田园”风光无限[N];大同日报;2009年
8 徐立京;旅游业迎来发展新机遇[N];经济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张清;全市旅游经济强劲恢复性增长[N];乐山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王斌;从旅游门票经济向综合旅游经济转变[N];华兴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迎辉;陕西省旅游经济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李锋;目的地旅游危机管理:机制、评估与控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颖;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旅游扶贫PPT(Pro-Poor Tourism)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4 王辉;沿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5 黄海珠;民族旅游村寨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胡平;中国旅游人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夏赞才;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9 梁雪松;遗产廊道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于慰杰;山东半岛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区域合作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亮;南京博物馆旅游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陆凤英;甘肃省节庆旅游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阚士强;陕西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与协调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刘刚;浙江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王霞;甘肃省旅游经济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董琳琳;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7 郑玉兰;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D];延边大学;2002年
8 成英文;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及其决定因素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9 刘伟强;剩余索取权分配与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年
10 黎群笑;香山旅游经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75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375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