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中胡人图像的宗教意义
本文关键词:汉画像中胡人图像的宗教意义 出处:《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汉画像中的胡人图像较多表现在胡汉战争图、羽化升仙图以及一些早期的佛教图像中。它具有三重宗教意义:第一,胡汉战争图中的胡人从历史中真实的匈奴人变为墓主人升仙的障碍,象征了墓主升仙道路的艰辛;第二,汉画像中的一些羽人和仙人具有"胡状"外貌,证明了胡人与西王母仙境有关,代表了汉人对胡人的"异域想象";第三,在汉代佛教图像中,胡人出现在佛像身边,与其组成固定搭配。这既是对贵霜佛教艺术的效仿,又与处于西王母仙境的胡人有相似之处,表明了佛教在中国的早期发展中同本土神仙、方术思想的杂糅。
[Abstract]:The images of Hu people in the portrait of the Han Dynasty are mostly displayed in the pictures of the Huhan War, the emergence of the Immortals and some early Buddhist images. It has three religious meanings: first. The Hu people in the war map of the Hu Han Dynasty changed from the real Huns in history to the obstacles for the owners of the tomb to rise to the immortal, which symbolized the hardship of the road for the tomb owners to rise to the fairy. Second, some of the feathers and immortals in the portrait of the Han Dynasty have the appearance of "Hu", which proves that the Hu people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Xiwang Mother Wonderland, and represents the "exotic imagination" of the Han people to the Hu people; Third, in the Buddhist images of the Han Dynasty, the Hu people appear beside the Buddha statues and form a fixed collocation with them. This is not only the imitation of the Buddhist art of Guishuang, but also the similarity with the Hu people who are in the Xiwang Mother Wonderland. It shows that Buddhism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China with the local immortals, Fangshu thought of the mixture.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基金】: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东汉佛教入华的图像学研究”(项目编号13YJC60121) 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汉画像胡人图像研究》(2012SJB76001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1;K879.4
【正文快照】: 汉代艺术中的胡人图像长期以来受到学界的重视[1]。已知画像石、画像砖中的胡人图像主要集中分布在徐州、南阳以及山东、陕西和四川等地,总数已经超过二百余种。就研究成果来看,目前主要有两类不同的研究范式:一类是对其“历史的真实性”的研究,影响比较大的如台湾学者邢义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刚;汉晋胡俑发微[J];东南文化;1991年Z1期
2 吴桂兵;白毫相俑与长江流域佛教早期传播[J];东南文化;2003年03期
3 于豪亮;;几块画像砖的说明[J];考古通讯;1957年04期
4 刘志远;;成都昭觉寺汉画像砖墓[J];考古;1984年01期
5 孙彦;;汉魏南北朝羽人图像考[J];南方文物;2006年01期
6 谢崇安;;岭南汉墓所见之胡人艺术形象及相关问题[J];民族艺术;2009年02期
7 罗二虎;;陕西城固出土的钱树佛像及其与四川地区的关系[J];文物;1998年12期
8 宿白;四川钱树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器物上的佛像——中国南方发现的早期佛像札记[J];文物;2004年10期
9 赵成甫 ,赫玉建;胡汉战争画像考[J];中原文物;1993年02期
10 胡国强;;河南三门峡地区胡人灯俑[J];中原文物;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浒;汉画像胡人图像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宇;;从汉画像砖石上寻访汉代舞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2 李荣;;汉代孝子图与北魏孝子图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3 何志国;;论西南汉魏摇钱树的格套与商品化及其背景——兼谈巴蜀秦汉经商崇富传统[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黄剑华;;汉代画像中的“事死如事生”观念与孝道思想探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石峰;;略析连云港双龙汉墓出土的彩绘木尺[J];长江文化论丛;2012年00期
6 王菁菁;;西王母形象流变解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7 潘珍珍;;安徽淮北汉画像石的装饰艺术[J];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兴盛的动因[J];大连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9 郑银淑;画像石人物表现的汉代人的精神世界[J];当代韩国;2003年03期
10 高雅丽;;从中国画浅说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J];当代艺术;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成玉;;汉代画像石“鱼车”图像研究[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2 唐长寿;;汉画“荆轲刺秦王”图的重新解读:东汉士子集团的“不合作”思潮[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殷凤华;于慧青;;从汉画像石“泗河捞鼎”说鼎[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郑立君;;汉代画像石的展示艺术设计刍议[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金桂莲;曾宪波;;汉画中的技巧动作研究[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于秋伟;;汉代“庖厨图”画像分析[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卜友常;;汉代画像石墓起源新考[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周小瓯;;汉代画像石保护门外谈[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黄佩贤;;汉墓画像遗存所见的天界[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赵殿增;袁曙光;;“天门”是汉画神仙思想的集中体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林;石室丹青[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郑春颖;高句丽遗存所见服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胡晓明;符瑞研究: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D];南京大学;2011年
5 陈刚;唐前蓬莱神话流变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海宇;山东汉代碑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李虹;死与重生:汉代墓葬信仰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榞莉丹;《考工记》兵器疏婭[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杨祥民;扇子的故事:传统造物的礼仪性与审美性蠡测[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松兰;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静;两京地区新莽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王文秀;淮北地区汉画像石神话图式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岩;汉画“孔子见老子”的资源和制作[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4 王燕;汉代艺术中的仙山图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孙晓飞;场景与图像[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李侃;战国秦汉出土灯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芮钊;《独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江伟;汉画像石历史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高博;豫鲁苏皖汉画像石雕刻技法初探[D];郑州大学;2011年
10 贾玉洁;山东汉画像石构图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玉成;公元1至3世纪中国的仙佛模式[J];敦煌研究;1999年01期
2 温玉成;孔望山摩崖造像研究总论[J];敦煌研究;2003年05期
3 蔡凤书,崔大勇,市川健二郎;殷、吴越和太平洋群岛文化[J];东南文化;1988年01期
4 李刚;从汉晋胡俑看东南地区胡人、佛教之早期史[J];东南文化;1989年02期
5 唐长寿;乐山麻浩、柿子湾崖墓佛像年代新探[J];东南文化;1989年02期
6 阮荣春;早期佛教造像的南传系统[J];东南文化;1990年Z1期
7 管恩洁,霍启明,尹世娟;山东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墓[J];东南文化;1999年06期
8 陈永清,张浩林;邳州东汉纪年墓中出土鎏金铜佛造像考略[J];东南文化;2000年03期
9 潘秋枫;汉·三国佛教遗物的图像学──西王母和佛[J];东南文化;1995年02期
10 施安昌;北齐徐显秀、娄S崮怪械幕鹛澈屠衿鱗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孝军;郝利荣;;试析徐州汉画像石中的“胡人”及其文化影响[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郑建芳;;对山东邹城“四面人脸”画像石刻的探讨[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汪小洋;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凤娟;汉画像石与齐鲁风俗[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孙佳莹;从尼雅所出木雕板看中西文化交流[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朱文;西汉派外使者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小洋;;汉画像石中的女娲[J];文史知识;2007年04期
2 郑红莉;;汉画像石“驯象图”试考[J];考古与文物;2010年05期
3 王苏琦;;鲁南苏北地区汉画像石西王母图像系统释名[J];东方博物;2006年01期
4 张从军;;汉画像石中的射鸟图像与升仙[J];民俗研究;2006年03期
5 李姗姗;;论汉画像马首人身神怪的祭祀与升仙意义[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尹钊;张继超;;汉画像石铜镜中的神灵转换[J];东方收藏;2011年03期
7 刘辉;;汉画像主格论[J];中国书画;2008年11期
8 ;学术之窗——专著介绍[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9 李春阳;;汉画像中的车[J];文史知识;2009年06期
10 张从军;;吴白庄汉画像石墓[J];走向世界;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存明;李姗姗;;汉画像西王母神怪侍者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金爱秀;;汉画像的创作心理[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周欲晓;孙怡村;;浅析蟾蜍汉画像的神性功能[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曾繁模;;巴蜀汉画像仙人图式的初步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姗姗;;浅析汉画像鸡首人身神怪象征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瑞峰;;从汉画像石看汉代的阴阳观[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朱存明;;论汉画像中天地观念的民俗性[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朱永德;;淮北汉画像石综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顾乐红;;浅析汉画像石中的莲花[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柳江夏;;汉画像石中的风伯形象分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辉;“二桃杀三士”汉画的意义与汉祠堂配置略释[N];人民政协报;2007年
2 王金元;走进吕梁汉画像石[N];山西政协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刘苏;大汉王朝的史上史诗[N];徐州日报;2010年
4 李力;汉画像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5 本报记者 曾江;汉魏文物遗存中的西王母昆仑仙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蒋英炬;临沂汉画像石艺术的历史价值[N];中国文化报;2001年
7 吕风林;汉画像石与南阳文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8 王小凤;圣村汉画像石[N];中国文物报;2004年
9 程起骏;早期西王母石室与湟源宗家沟[N];青海日报;2007年
10 房道国 刘斌 何立 王爽 李勇;山东长清发现大型汉画像石墓[N];中国文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浒;汉画像胡人图像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2 汪小洋;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3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4 过文英;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D];浙江大学;2007年
5 赵新平;汉马图像形式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6 徐振杰;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王卉;汉代铜器铭文词语通释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雨茂;汉画像石棺及其神仙信仰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李新城;东汉铜镜铭文整理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尊志;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萌;试析汉画像石的绘画性语言[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2 高莹;陕北汉画像石造型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3 王静;陕北汉画像石研究[D];延安大学;2011年
4 王文秀;淮北地区汉画像石神话图式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斌;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齐长涛;汉画像石—汉代人的“世界”[D];青岛大学;2011年
7 朱炜;海宁汉画像石图式分析[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8 沈潜;汉画像石中的“绘画感”与“设计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马颜群;山东临沂地区汉画像石的叙事空间表现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10 陈帅;《山海经》神怪形象流变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34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434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