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其模式探析——以莆田大洋乡、闽侯生态农庄为例

发布时间:2024-07-11 04:39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资料表明,旅游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早已超过汽车工业和钢铁工业跃居世界第一产业,它是消除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可以带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共同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作为近年国际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是发生在乡村地域的,以农业产业为支撑,以良好的乡村环境以及典型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为吸引物,就此展开的一种以生态旅游为理念的乡村旅游活动。农业支撑、生态保护、以人为本、社区参与等,都是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这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整合了乡村资源,推动了乡村产业结构优化,既是乡村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当代农村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第一大部分,运用旅游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农村区域发展规划等相关学科知识,概述了国内外乡村生态旅游研究背景和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定义与理论,主要包含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三种定义,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学理论、生态学理论和乘数效应理论这四大框架理论。 第二部分,采用文献资料查阅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乡村生态旅游的多种模式。在...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观念方面
        1.1.2 经济方面
        1.1.3 文化方面
        1.1.4 环境方面
    1.2 研究背景
        1.2.1 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背景
        1.2.2 国内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背景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乡村生态旅游概述
    2.1 乡村生态旅游相关定义
        2.1.1 乡村旅游
        2.1.2 生态旅游
        2.1.3 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联系与区别
        2.1.4 乡村生态旅游
    2.2 乡村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经济学理论
        2.2.3 生态学理论
        2.2.4 乘数效应理论
3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3.1 国外模式
        3.1.1 美国
        3.1.2 瑞典
        3.1.3 澳大利亚
        3.1.4 南非
        3.1.5 日本
        3.1.6 尼泊尔
    3.2 国内模式
        3.2.1 以市场需求划分
        3.2.2 以经营管理主体划分
4 实证分析-莆田大洋乡原生态旅游模式选择与规划
    4.1 区域概况
        4.1.1 自然、区位条件
        4.1.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4.2 旅游资源概况
        4.2.1 自然景观
        4.2.2 人文景观
        4.2.3 生态体验景观
    4.3 客源市场调查分析
        4.3.1 基本情况
        4.3.2 旅游偏好
        4.3.3 对旅游地感知情况
        4.3.4 消费意愿
        4.3.5 客源市场分析
        4.3.6 市场定位
    4.4 发展总体思路
        4.4.1 指导思想
        4.4.2 发展原则
        4.4.3 发展模式选择
    4.5 旅游产品开发
        4.5.1 总体布局
        4.5.2 旅游形象
        4.5.3 旅游产品开发
        4.5.4 促销宣传策略
    4.6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保障体系
        4.6.1 加强领导
        4.6.2 政策支持
        4.6.3 筹集资金
        4.6.4 人才培养
5 实证分析Ⅱ-福州白沙镇生态农庄模式分析与发展
    5.1 区域概况
    5.2 发展模式分析
        5.2.1 生态农庄旅游经济循环模式
        5.2.2 从人文角度出发的经营模式
    5.3 生态农庄发展SWOT 分析
        5.3.1 优势分析
        5.3.2 劣势分析
        5.3.3 机遇分析
        5.3.4 挑战分析
        5.3.5 战略选择分析
    5.4 生态化建设
        5.4.1 基本内容
        5.4.2 具体建设内容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4005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4005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c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