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临汾盆地陶寺遗址附近全新世黄土剖面的环境指标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25 00:12

  本文关键词: 全新世 环境变化 人类活动 临汾盆地 陶寺遗址 出处:《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对临汾盆地陶寺遗址北城墙外全新世黄土剖面粒度、磁化率、Rb/Sr值和CaCO3含量等气候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和考古学资料,探讨该剖面记录的环境信息及其与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全新世早期(10.5~9.6 kaBP),东亚冬季风较弱,风化成壤作用增强,气候由凉干转向暖湿;全新世早中期(9.6~4.9 kaBP),风化成壤作用最强,气候最为暖湿;全新世中后期(4.9~2.5 kaBP),风化成壤作用较之前有所下降,气候较之前温干,但较现今暖湿;全新世晚期(2.5 kaBP)以来,东亚冬季风增强,风化成壤作用较弱,气候较为凉干。暖湿气候期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时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凉干气候期植被的退化可能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影响。
[Abstract]:On the north of the city of Linfen basin in the Holocene loess section Taosi site outside the wall siz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alysis of the Rb/Sr value and CaCO3 content of climate indicators, combined with the OSL dating results and archaeological data,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file records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study found: the early Holocene (10.5~9.6 kaBP),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s weak, weathering pedogenesis enhanced by cold dry to warm wet climate; early Middle Holocene (9.6~4.9 kaBP), weathering was the strongest, the most warm and humid climate; late Holocene (4.9~2.5 kaBP), weathering pedogenesis declined compared to before, the weather was warm before dry, but today is warm; late Holocene (2.5 kaBP) since the enhancement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the weathering pedogenesis is weak, the climate is dry. There is a good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lourishing period of warm and humid climate and culture period, cool dry gas The degradation of the phenological vegetation may be affect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climate and human activitie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00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K08B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183)资助
【分类号】:K878;P532
【正文快照】: 中国黄土高原面积广大,黄土 古土壤连续性好,记录了气候、植被、动物演化以及构造活动等信息[1 3],其中黄土 古土壤序列记录的气候变化信息与深海氧同位素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由于气候带和地貌形态的差异,黄土高原内部环境演化并不完全一致,基于黄土 古土壤序列剖面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刁桂仪,文启忠;渭南黄土剖面碳酸盐和铁变化的古气候记录[J];地球化学;1995年S1期

2 刘青松;邓成龙;;磁化率及其环境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4期

3 郭正堂,魏兰英,吕厚远,吴乃琴,姜文英,刘东生;晚第四纪风尘物质成分的变化及其环境意义[J];第四纪研究;1999年01期

4 陈骏,汪永进,季峻峰,陈,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Rb/Sr值及其气候地层学意义[J];第四纪研究;1999年04期

5 吕厚远;张健平;;关中地区的新石器古文化发展与古环境变化的关系[J];第四纪研究;2008年06期

6 贾耀锋;庞奖励;黄春长;毛龙江;史新民;;渭河流域东部全新世环境演变与古文化发展的关系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2年02期

7 唐领余;李春海;安成邦;汪卫国;;黄土高原西部4万多年以来植被与环境变化的孢粉记录[J];古生物学报;2007年01期

8 刘秀铭,刘东生,Friedrich Heller,许同春;中国黄土磁颗粒分析及其古气候意义[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1年06期

9 施雅风,孔昭宸,王苏民,唐领余,王富葆,姚檀栋,赵希涛,张丕远,施少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鼎盛阶段的气候与环境[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3年08期

10 吕厚远,韩家懋,吴乃琴,郭正堂;中国现代土壤磁化率分析及其古气候意义[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4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后春;李运怀;杨西飞;;2.5Ma以来古气候环境演变代用指标研究进展[J];安徽地质;2008年01期

2 陈秀玲;张文开;吴福莉;杨胜利;;黄土高原风成堆积物中方解石与白云石的区分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1期

3 陈秀玲;张文开;吴福莉;杨胜利;;黄土研究历史回顾与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3期

4 李广文;孙虎;肖军;;不同景观植被类型下土壤含水量对比研究——以西安南郊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5 薛惠娟;侯一俊;强泰;张晓玲;;西藏吉隆盆地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合及其古气候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6 张香;赵景波;;西安与咸阳地区麦地土壤含水量对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7 苏海洋;;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带状起源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8 张启波;闫晓丽;苗运法;方小敏;王亚东;张涛;昝金波;杨一搏;迟云平;;临夏盆地黑林顶剖面11.6~5.0Ma碳酸钙的变化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9 杨晓靖;;农业起源与中国早期文明的演进[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10 潘园园;黄成敏;;中国土壤中钙积层深度与年降水量关系的定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武彩霞;许领;戴福初;闵弘;谭国焕;邝国麟;周跃峰;;黑方台黄土泥流滑坡及发生机制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程玉芬;姜文英;;末次盛冰期以来陕北黄土高原的植被和气候变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曹希强;皮明建;;东海浪岗山岛屿黄土的物质来源初探[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上册)[C];2009年

5 王晓勇;鹿化煜;李珍;邓成龙;谭红兵;宋友桂;;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堆积的岩石磁学性质及其古气候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年

6 吕厚远;刘东生;郭正堂;;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古植被研究状况[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7 秦小光;蔡炳贵;刘东生;;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时期东亚季风区大气湍流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8 秦小光;刘东生;蔡炳贵;吕厚远;;中国北方典型时段环境格局与植被演替区带及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启示[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9 丁峰;丁仲礼;;Chemical weathering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Tajikistan loess and paleoclimate implication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10 丁峰;丁仲礼;;塔吉克斯坦黄土的化学风化历史及古气候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冬雁;川西高原甘孜黄土记录的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胡邦琦;中国东部陆架海泥质沉积区的物源识别及其环境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孙军杰;黄土场地震陷与桩基负摩阻力现场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张科;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5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刘立安;东营凹陷古近系孔一段—沙四下亚段碎屑岩沉积特征与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刘超;中国北方沙漠—黄土系统的选频释光特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黄杰;南海北部陆坡区沉积矿物学记录及其构造和古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9 赵传湖;全新世东亚地区气候时空演变及古气候定量重建[D];南京大学;2009年

10 李锦荣;基于RS和GIS的沙尘暴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军苗;小兴安岭汤洪岭雨养型泥炭记录的大气汞沉降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韩雪;辽东半岛黄土沉积与黄渤海陆架沙漠化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亚楠;辽南滨海黄土环境磁学特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美霞;辽东半岛黄土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其环境意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广元;渤海湾全新世海侵前的古环境[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魏俊峰;黄河下游颗粒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输送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王俊鹏;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团聚体影响因素及其稳定性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王玲;川西高原甘孜黄土A剖面的粒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武慧华;中原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空间模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赵钟媛;苏州澄湖古湖沼洼地沉积记录揭示的古环境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多闻;山西临汾盆地晚新生代环境演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6期

2 朱艳,陈发虎,张家武,安成邦;距今五千年左右环境恶化事件对我国新石器文化的影响及其原因的初步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2期

3 周群英;黄春长;;渭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5期

4 刁桂仪;文启忠;;黄土中的有机质[J];地理科学;1988年03期

5 庞奖励,黄春长;关中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与环境演变耦合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3年04期

6 施雅风;山地冰川与湖泊萎缩所指示的亚洲中部气候干暖化趋势与未来展望[J];地理学报;1990年01期

7 莫多闻,李非,李水城,孔昭宸;甘肃葫芦河流域中全新世环境演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地理学报;1996年01期

8 陈中原,洪雪晴,李山,王露,史晓明;太湖地区环境考古[J];地理学报;1997年02期

9 文启忠 ,孙福庆 ,刁桂仪 ,余素华;黄土剖面中氧化物的比值和相对淋溶、积聚值在地质上的意义[J];地球化学;1981年04期

10 邓成龙,袁宝印,朱日祥,K.L.Verosub,M.J.Singer,N.J.Vidic;陕西交道全新世黄土-黑垆土磁化率的CBD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广辉;夏正楷;刘德成;吴庆龙;;河南孟津地区中全新世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史辰羲;莫多闻;毛龙江;刘辉;;京山屈家岭地区全新世中晚期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地学前缘;2009年06期

3 陈红翔;山西中部盆地主要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J];菏泽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郑卓,邓韫,张华,余荣春,陈炽新;华南沿海热带-亚热带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J];第四纪研究;2004年04期

5 沈吉,杨丽原,羊向东,R.Matsumoto,童国榜,朱育新,张振克,王苏民;全新世以来云南洱海流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记录[J];中国科学D辑;2004年02期

6 张嘉麟,彭贵;临汾盆地晚第四纪地层的~(14)C年龄测定及其地质学意义[J];山西地震;1989年02期

7 崔之久,唐元新,李建江,刘鸿雁,刘耕年;太白山佛爷池剖面的全新世环境变化信息[J];地质力学学报;2003年04期

8 杨前进,黄春长,刘昆,庞奖励,陈宝群;洪积扇上全新世古土壤的特点及环境意义——以临汾盆地东坡沟剖面为例[J];沉积学报;2004年02期

9 钟巍;王立国;熊黑钢;努尔拜;;塔里木盆地南缘和田绿洲中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J];中国沙漠;2007年02期

10 谢远云;李长安;王秋良;殷鸿福;;全新世以来江陵地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沉积记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炜;王伟铭;;巢湖地区8700aB.P.以来的植被史与人类活动的影响[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王伟铭;舒军武;陈炜;丁金龙;;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植被变化与人地系统的演化——以太湖地区为例[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唐领余;沈才明;;花粉记录的青藏高原全新世百年尺度的西南季风事件(英文)[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介冬梅;胡克;吕金福;;大布苏湖全新世定量古生态过程研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王苏民;周静;沈吉;羊向东;;全新世以来洱海流域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记录[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6 黄小忠;陈发虎;赵艳;程波;;新疆博斯腾湖8.4ka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孢粉记录[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刘建国;李安春;;全新世渤海泥质沉积对黄海暖流作用的响应[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8 吉学平;Nina G.Jablonski;刘宏;Lawrence J.Flynn;李正;李枝彩;刘建辉;;云南腾冲江东山小水井全新世大熊猫的发现及其意义[A];第十一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艳灵;肖应凯;刘卫国;贺茂勇;肖军;马云麒;王秀芳;;庆丰剖面全新世生物碳酸盐的样品采集[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戴雪荣;俞立中;师育新;PeterAppleby;HelenBennion;JohnBoyle;;太湖流域最近五十年来的湖泊沉积记录与环境变化[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于德福;认识动态的地球[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2 付立;人类世:一个警示,一个机会[N];学习时报;2008年

3 杨孝文;人类活动将地球带入新地质世[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李鹏;院士披露新洞人炮制内幕[N];北京科技报;2007年

5 记者 陈惠玲;广西近岸地质环境研究启动[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黄晶;海南人类活动史追溯至2万年前[N];海南日报;2007年

7 廖伯逊 梁柱生;戴天山,最早是犀牛的家园?[N];四川日报;2006年

8 蔡玉高邋陈瑶;珠峰应高2万米,是啥力量削去许多[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本报记者 孟凡君;地灾防治:全人类的共同使命[N];中国矿业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常丽君;一个地球被极度改造的时代[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军干;宁绍平原及邻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学研究及古环境意义[D];同济大学;2006年

2 周群英;渭河流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高分辨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前进;临汾盆地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孙爱芝;黄土高原西部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植被及环境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查小春;汾渭盆地全新世古洪水和侵蚀沉积事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何彤慧;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师育新;安徽巢湖杭埠河流域环境变化的湖泊沉积地球化学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8 钟艳霞;末次冰期以来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环境变化的黄土有机地球化学记录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杨桂芳;流域、古气候、人类活动——机理、过程、指标体系及其方法论的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舒强;苏北盆地兴化钻孔近3Ma环境变化记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党群;关中盆地全新世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的响应[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曹艳峰;黄土高原东西部全新世野火与环境变化对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谭志海;渭河流域全新世生态环境变化和野火活动记录[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佳佳;石羊河流域青土湖全新世植被与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06年

5 侯春红;关中西部全新世的环境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李晓丽;定西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与人地关系演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孙素梅;关中西部漆水河全新世古洪水平流沉积层理化性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穆克华;长白山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昆;汾渭盆地全新世成壤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葛勇;长白山西麓哈尼泥炭地全新世植硅体与孢粉信息记录的古环境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61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461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0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