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仪式论质疑
本文关键词: 旅游 旅游人类学 仪式理论 通过礼仪 出处:《思想战线》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人类学的仪式理论是人类学最经典的理论之一,是视研究人类文化为己任的人类学研究最有成就和最具影响力的一个领域。如今,仪式理论已成为旅游人类学最重要的研究范畴之一,在一些旅游人类学家看来,旅游本来就可理解为一种仪式的过程,而仪式则可用"神圣的旅程"来表达。不仅如此,旅游仪式还被认为是类似人生礼仪中的"通过礼仪",并以之来分析旅游的性质和动机。从"通过仪式"的"分离"、"阈限"、"融合"三个程序上对旅游的非仪式性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旅游与通过仪式在结果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旅游不能是通过仪式,更谈不上神圣。
[Abstract]:The ritual theory of anthrop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classical theories of anthropology. It i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and influential fields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which regards the study of human culture as its own. Ritual theo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areas in tourism anthropology. In the view of some tourism anthropologists, tourism can be understood as a ritual process. And rituals can be expressed as "sacred journeys". Not only that, but tourism rituals are also considered to be similar to "passing rituals" in life rituals. By analyzing the nature and motivation of tourism,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three procedures of "separation", "threshold" and "fusion" of "passing ceremony" to analyze the non-ritualistic nature of tourism. There is an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ourism and ritual. Tourism cannot be passed through rituals, let alone sacred.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开发利用我国各民族关键符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调研报告”阶段性成果(究”阶段性成果(13AZD05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响——以云南丽江为个1案2&”Z阶D0段18) 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专项资金项目“民族旅游中的中外跨文化交流对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影性成果(CSY14023)
【分类号】:C912.4;F590
【正文快照】: 仪式理论已成为旅游人类学最重要的视角之一。有学者认为,从理论层面而言,将旅游比拟为仪式,意味着旅游研究视角的转换以及视野的扩大和深化;从心理的层面上看,用仪式理论将人类的旅游行为动机与体验纳入更深刻的思考,这是人类学给旅游行为研究带来的巨大变化。运用仪式理论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J];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2 刘拥华;;布迪厄的“终生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红星;罗仕伟;张志勤;;乡村旅游中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消极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2 吴建冰;李作华;;稻作文化旅游与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3 肖雪;;凉山彝族婚俗旅游开发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4 路幸福;陆林;;国外旅游人类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颜姿;;广西扬美古镇的旅游开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11期
6 谭滟莎;;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商品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4期
7 刘滨谊;刘琴;;西部边境旅游规划的特性、原则和程序——以新疆“四地州”边境旅游规划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王俊;;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的生态伦理观研究——以楚雄州大姚县彝族原始宗教信仰田野调查为例[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9 韦晓康;赵志忠;;陀螺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及其特征——以云南景谷县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10 高度;;论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文化建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刘希;;法律:一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诸问题的法律人类学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史艳兰;;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石林景区导游词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5 秦莹;;南涧彝族“跳菜”礼仪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6 杨金杰;;云南经验:民族文化保护区的建设与民族文化发展链的衔接[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7 高翔;;少数民族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妇女的影响——以贞丰县布依族为例[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吴燕丽;;旅游人类学研究进展分析[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9 甘露;卢天玲;吕青川;匡翼云;;社区居民对九寨沟民族歌舞表演的真实性认知[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10 蒋庆华;;梦想与出路:藏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以一个木里藏族村落为例[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京;云南兴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5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6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胡沈明;现代新闻评论宽容意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龚茂富;青城派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姜南;云南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张蒲香;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锐;场域结构的主体之维[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秦艳姣;水库移民村落的私人互助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唐仕军;q"土窑工艺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白洁;岁时节日中“旺火”习俗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李淑琼;多元文化背景下初中英语教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龚茂莉;绵延的生命线[D];云南大学;2010年
10 洪婷婷;符号消费视野下当代西安城市青年结婚消费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布迪厄;强世功;;法律的力量——迈向司法场域的社会学[J];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02期
2 吕炳强;社会世界的底蕴(下)[J];社会学研究;2001年03期
3 田耕;社会学知识中的社会意象——Doxa概念与布迪厄的社会学知识论[J];社会学研究;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兆荣;;现代旅游中的符号经济[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2 黄福东;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现实的有关理论浅述[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1期
3 丁新军;高兴;;从体验营销视角探索旅游体验设计与开发[J];河池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4 魏峰群;;旅游体验管理在旅游业经营实践中的影响[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胡召芹;;浅析我国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关系[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6 马潇;马小淙;;基于广州旅游市场调查的游客旅游体验[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10期
7 张明;;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探讨[J];学术探索;2006年06期
8 屈锡华;陈睿;;旅游活动:社会疏离缓解的新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2期
9 陈睿;屈锡华;;旅游活动:社会疏离缓解的新视角[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孙根年;;塑造高质量旅游体验的路径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本涛;;旅游情感新论[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谢春山;;试论旅游的本质及特征[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耿庆汇;;旅游生态系统及其平衡与调控初探[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4 阚耀平;高鹏;;乡村旅游研究综述[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5 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勾四清;;海南旅游商品组合开发的三维结构体系构建研究[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7 李发永;;我省旅游购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8 肖升;王悦;;论旅游体验营销[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吕少敏;;关于延安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10 黄璜;;“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我国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亚玲;旅游产品市场发展新契机[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生延超;旅游专列产品开发初探[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李炎 罗宁 莫锟;从“云南现象”看旅游图书的成长历程[N];中国旅游报;2006年
4 刘思敏 陈蓉;中国冬季旅游的“三极”格局(上)[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陈鹰;旅游传媒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扮演五大角色[N];江南游报;2007年
6 蒋水林;新兴市场亟待信息支撑[N];人民邮电;2006年
7 孙小和邋周云峰;步入“数字化旅游”时代[N];人民邮电;2007年
8 梁增贤;旅游虚拟经济时代的来临[N];中国旅游报;2008年
9 李慧;公益旅游为何成时尚[N];光明日报;2008年
10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赵刘;旅游体验的类型与效果研究[N];中国旅游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张宝;旅游出行决策支持系统的方法和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石美玉;中国旅游购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4 王凯;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玉成;唐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朱璇;背包旅游:基于中国案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明媚;旅游与宗教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王红英;以野生动物为对象的休闲旅游影响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陈才;意象·凝视·认同[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10 张玲;基于知识旅游的知识转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莉;我国城市换房旅游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孙莹;中国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3 罗华;南昌市红色旅游景观现状分析与规划设计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4 李淼;旅游群体规模与旅游体验质量:针对旅游群体成员间互动过程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5 曾兰君;旅游购物市场开发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6 谌文;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客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窦清;论旅游体验[D];广西大学;2003年
8 宋俊和;关于徒步旅游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赵华;山西省老年旅游目的地市场开发的地理学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甜丽;旅游体验品质测量模型的构建[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81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481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