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计方式变迁对民族旅游村寨自然环境的影响——以雨崩村为例
本文关键词: 生计方式 民族旅游村寨 自然环境 雨崩村 出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对众多民族旅游村寨的典型代表(雨崩村)生计方式变迁对自然环境影响的民族志描述,发现:传统社会,雨崩村半农半牧、以牧为主的生计方式与自然资源基本处于平衡的良性状态;现代社会,旅游接待成为当地的主导生计方式,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更为复杂、微妙的影响。这既与当地旅游开发经营过度商业化有关,又与雨崩村至今处于未通公路的封闭状态密切相关。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其他学科对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的探讨。
[Abstract]:Through the ethnographic description of the influence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many ethnic tourism villages (Yuban Village),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village is half rural and half pastoral. Pastoral livelihoods and natural resources are basically in a benign state. In modern society, tourism reception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means of livelihood in the local community, which has created a more complex nature environment. This is related to the over-commercialization of loc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and to the closed state of an unconnected highway in an avalanche village. This study is helpful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in other discipline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社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空间再生产:跨学科视野下的多案例实证研究”(项目编号:41171124)
【分类号】:F592.7;F32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庄孔韶;;可以找到第三种生活方式吗?——关于中国四种生计类型的自然保护与文化生存[J];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2 王瑾;张玉钧;石玲;;可持续生计目标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以河北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王家寨社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4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娥;刘永功;;纳西族文化与农户生计转换研究——以拉市海自然保护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2 韦惠兰;孙婉婉;;我国草原生态治理项目对牧民生计影响的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29期
3 朱梅;魏向东;;城市青少年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及参与机制——以江苏省海门市为例[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4 祝修高;李小梅;吴春山;王菲凤;许丽忠;彭璐;傅佳丽;;基于RIAM模型的生态旅游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年02期
5 阿依古丽艾力;张玉钧;姚娟;;少数民族旅游社区居民生计资本综合评价——以新疆喀什市旅游社区研究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5年05期
6 庄孔韶;;“蝗虫”法与“鼹鼠”法——人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取向评论[J];开放时代;2007年03期
7 郝文渊;杨培涛;卢文杰;;生态补偿与黄河水源涵养区可持续生计——以甘南牧区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杜靖;;意义的历史和历史的意义——庄孔韶人类学实践中的“历史观”[J];民族论坛;2012年04期
9 周泓;;庄孔韶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方法论诉求之意义(上)——中国认知传统与区域文化理念的理论与实践[J];民族论坛;2012年06期
10 彭兆荣;李春霞;葛荣玲;;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述评[J];民族学刊;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明;骆江玲;;湿地管理中的生计替代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彭兆荣;李春霞;;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述评[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C];2009年
3 贾革新;;景中村旅游发展方向探究——以西湖景中村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胜;从“逃学”到“向学”[D];西南大学;2011年
2 姜辽;旅游发展背景下周庄古镇社会空间变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3 王咏;社区居民感知视角下黄山风景区门户城镇旅游发展特征与机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4 姚娟;新疆大喀纳斯旅游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消耗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媛;栖居·信仰·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杨培涛;牧民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海盈;参与旅游业与牧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3年
4 王蒙;生计脆弱:甘孜藏族自治州农牧民生计状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徐露;生计选择与集体感[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此里品初;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的个案分析[D];云南大学;2014年
7 李春江;湖泊缓冲带三种不同类型草林复合系统生态效益评价[D];东华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2 阎建忠;吴莹莹;张镱锂;周绍宾;石玉林;;青藏高原东部样带农牧民生计的多样化[J];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3 余向洋;沙润;胡善风;;可持续旅游批评与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9年12期
4 谢东梅;;我国农村低收入群体贫困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福建省农村居民收入分组数据的分析[J];技术经济;2008年11期
5 黄晓玲,林盛;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内涵实质与基本特征[J];林业经济问题;2003年03期
6 王瑾;张玉钧;;基于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社区培训研究—以河北白洋淀王家寨村为例[J];河北林果研究;2012年02期
7 李鹏;杨桂华;郑彪;张一群;;基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云南香格里拉旅游线路产品生态效率[J];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8 杨桂华;张一群;;旅游生态不正义及其纠正[J];思想战线;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源;文化生存与生态保护——以长江源头唐乡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晗;;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农村社会生计方式变迁研究——基于对珠海市唐家村的调查与思考[J];南方农村;2012年09期
2 吕俊彪;“靠海吃海”生计内涵的演变——广西京族人生计方式的变迁[J];东南亚纵横;2003年10期
3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恒记;山东聊城回民生计方式研究[D];宁夏大学;2013年
2 李志芬;城郊农民生计的变迁与城市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李萌;外来移民对俄村生计方式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4 汪俊;从游牧到农耕:哈萨克族生计方式选择和文化适应[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5 于玉慧;哈尼族生计方式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6 罗南;从“青稞”到“树苗”[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36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536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