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森林旅游生态足迹的嬗变与启示——基于1999-2011年森林公园的统计数据
本文选题:森林公园 切入点:生态安全 出处:《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森林公园及其旅游业相关统计数据,从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指数和生态压力指数等多个维度刻画了1999—2011年北京市森林旅游生态足迹的嬗变轨迹:人均生态足迹逐年递减,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递增,人均生态赤字逐步递减;生态足迹指数和生态压力指数分别为-0.73和1.73。生态赤字的实质是森林旅游需求与供给不平衡,为改善供需现状,确保北京市森林旅游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森林公园的开发管控,提高森林公园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保护产业。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forest park and its tourism industr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of forest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Beijing from 1999 to 2011 from several dimensions, such as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cological footprint index and ecological pressure index, and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decreases year by year.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index and ecological pressure index are -0.73 and 1.73 respectively. The essence of ecological deficit is the imbalance between demand and supply of forest touris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To ensure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 tourism in Beijing,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trol of forest parks,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forest parks, and vigorously develop forest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dustries.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042) 内蒙古扎兰屯市委托研究项目(2014HXZXJGXY025)
【分类号】:F59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颖;;北京市生态足迹变化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陈成忠;林振山;贾敦新;;基于生态足迹指数的全球生态可持续性时空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6期
3 刘宇辉;中国1961—2001年人地协调度演变分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J];经济地理;2005年02期
4 米锋;黄莉莉;孙丰军;;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J];林业科学;2010年11期
5 邹冬生;;生态保护产业及其集群发展战略研究——以张家界生态保护区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6 周国忠;;旅游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生态经济;2007年02期
7 万凌冰;;张家界武陵源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赵先贵;马彩虹;高利峰;韦良焕;;基于生态压力指数的不同尺度区域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年06期
9 刘建兴,顾晓薇,李广军,王青,刘浩;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足迹的关系研究[J];资源科学;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Dynamic Chang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Xingtai City in the Years 2003-2009[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2期
2 智颖飙;王再岚;邓先德;韩雪;张纪卯;李静敏;杨淑宝;;基于地球生态负债的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张光长;;君子峰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经营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3期
4 叶长盛;刘平辉;陈荣清;吴佳;;江西省产业生态足迹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5 尹力军;张新锋;郝瑞彬;;2006年唐山市生态足迹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6 罗汉红;李碧方;陈飞鹏;暨淑仪;;澳门1977~2004年生态足迹动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6期
7 徐晓勇;雷冬梅;;云南省产业转型的环境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8 甄翌;;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9 杜运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南京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10 徐柳园;李洪波;;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胡汪洋;景玎;冯民;于宏民;;沈阳市自然资源评价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柳林;刘兆德;;东部沿海地级以上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崔向雨;高岚;;论北京市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与构建和谐社会[A];第二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李鹏;杨桂华;;旅游生态足迹: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标准[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易理强;周寅康;金晓斌;黎一畅;;基于生态足迹时序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杨桂华;李鹏;;旅游线路产品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8 黄海;;基于生态足迹的重庆市合川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9 王晶;赵锦霞;刘大海;吴桑云;;基于生态足迹的海岛旅游承载力模型及祥云岛实证分析[A];2010年海岛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窦蕾;李平;;生态足迹模型在旅游科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沈利娜;广西果化石漠化监测区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5 王锋;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综合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礼军;基于物质流和生态足迹核算的甘肃省循环经济评价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岳征文;农林用保水剂遴选及复合应用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张美英;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9 吴隆杰;基于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10 王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分析[D];河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静;杭州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芦杰;基于生态足迹的黑龙江省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张威;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辽宁省1998年—2007年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万婧璐;南昌市可持续发展状态[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祝建霞;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李成英;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宁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白燕;内蒙古人口承载力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马丽珠;昆明市生态承载力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张伟;基于能值理论的湖南省衡东县生态足迹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10 董丽;泰安市旅游饭店生态足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蓉珍;李剑;;陕西省西安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2 周万东;肖波;代伟;;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评价——以江苏省沛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3 丁辉;黄磊;谢柯;贺佳;;四川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4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5 唐建兵;;森林养生旅游开发与健康产业打造[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蒋国保;;从技术化生存到生态化生存——人的生存方式的当代转向[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3期
7 陈国阶;论生态安全[J];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8 朱俊,王祥荣,樊正,孙振元,罗上华,雍怡,常克艺,孙铭;城市森林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上海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03年01期
9 房用;王淑军;;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山东省森林生态系统为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10 蒋莉,陈治谏,沈兴菊;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2003年生态足迹调查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甘敬;北京山区森林健康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娟;浅水湖泊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大为;北京西山地区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因子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万刚;邹冬生;刘纯阳;;生态足迹在“丹霞”区域旅游中的应用研究——以湖南省溆浦县思蒙“丹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2 刘木莲;符国基;王玉君;徐婧璇;;基于生态足迹的景区可持续发展评估——以海南南丽湖风景名胜区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刘辛田;高玉泉;刘加林;;湖南娄底市旅游生态足迹趋势分析[J];冰川冻土;2014年03期
4 李斌;;饭店生态足迹研究进展与展望[J];科技信息;2009年02期
5 程俊峰;宋保平;刘云腾;;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桂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0年01期
6 马国民;徐淑梅;李圆慧;;帽儿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05期
7 张约翰;张平宇;张忠孝;;拉萨市旅游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7期
8 张萌;杨煜;;澳门旅游生态足迹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11期
9 ;自然保护[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6年01期
10 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李鹏;杨桂华;;旅游生态足迹: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标准[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鲁丰先;秦耀辰;徐两省;孟华;;旅游生态足迹初探——以嵩山景区“五一”黄金周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丽佳;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薛瑞芳;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天目山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何欢;上海市旅游生态足迹评价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62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562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