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明清以来苏闽宗族祠堂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4 06:09

  本文选题:江苏 切入点:福建 出处:《安徽史学》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明清以降,中国境内宗族组织获得了巨大发展,与宗族组织的发展相适应,民间社会倾力建设祠堂的积极性高涨。明清时期的官府尤其是清政府对祠堂建设采取鼓励和劝导政策,将之视为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我们从江苏、福建两地祠堂的地域比较中看到:两地宗族祠堂建设中存在诸如众力协作、推崇科第人才等共性,同时也存在兴建主体上的某些差异,譬如,江苏宗族祠堂建设中的主角是士绅,而福建宗族祠堂建设中则活跃着更多商人的身影。延续到当下社会,福建宗族祠堂建设融入了海外华人力量,于是呈现出雄伟壮观的态势,而在江苏则较难见到宗祠的踪迹。
[Abstract]:With the fall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lan organizations in China gained tremendous development, which was in keep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lan organizations. Civil society's enthusiasm for building ancestral halls was high.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government, especially the Qing government, adopted a policy of encouraging and persuading ancestral temple construction, which was regarded as a basic condition for social stability. The regional comparison of ancestral temples between Fujian and Fujian shows that there are some commonal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ncestral halls of both clans and clans, such as the cooperation of the masse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talents of the famili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bodies. For example, The protagoni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ncestral temples in Jiangsu is gentry, while more businessmen are activ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ncestral halls in Fujian. Continuing into the present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ancestral halls in Fujian has incorporated the overseas Chinese forces, thus showing a magnificent situation. In Jiangsu,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see the traces of ancestral temple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历史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传统徽州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研究》(12JJD750015)的中期成果
【分类号】:K878.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兵;;我国农村家族养老保障与制度创新的可行性选择——以河南省潢川县何营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2 张金俊;王文娟;;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组织控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赵文铎;;“九·一八事变”对东北农村宗族结构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刘洁;当代都市家族文化的变迁——以武汉司门口彭氏家族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6期

5 王娟;萧洪恩;;功能依赖与族性情结:农村宗族续谱活动的社会学解读——基于湖北W村的个案研究[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王世红;;论家族祭祀对社会的凝聚作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袁明宝;;民俗、民风牵引的农村文化实践变迁与效应[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8 薛彦乔;;从螺江陈氏家谱和清代xC卷看宗族士绅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张佩国;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财产边界[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10 谈家胜;;明清时期宗族势力对贵池傩戏的作用考析[J];东南文化;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杜靖;;五服-姻亲与宗族——一个汉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2 宋平;;中国新移民与跨国小社会实践[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3 庄孔韶;徐杰舜;杜靖;石峰;;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A];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3 邓群刚;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何绍辉;贫困、权力与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狄金华;被困的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杨沛艳;黔中苗族宗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马小华;当前清真寺与回族乡村社会之间关系的实地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何威;河州土司何锁南家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谢冰雪;扩大的家族——洮河流域藏族传统民间组织沙尼调查[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李军平;林耀华学术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喻海伦;福州义序半田村民间信仰文化人类学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聂建顺;人文关怀:民间信仰之本[D];中原工学院;2011年

3 张开邦;明清时期的祠堂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方亭;村民自治与宗族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文亭;不完整的倒置[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张为波;宗族在乡村社会整合中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公培超;影响村民选举的宗族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其布日哈斯;都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婚姻家庭生活变迁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黄;朝鲜乡约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贤红;冲突与秩序:俗民日常生活逻辑的追寻[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8月号猜谜智多星[J];故事大王;2007年10期

2 ;评级作品选登[J];青少年书法;2007年13期

3 吴锐;代县鹿蹄涧杨族祠堂沿革考[J];文物世界;1993年02期

4 潘小平;龙川胡氏宗祠[J];文化时空;2003年01期

5 金庸;;月下老人祠的签词[J];半月选读;2007年02期

6 桑良至;;徽州祠堂与终极伦理[J];网络财富;2009年03期

7 周斌;;河阳古村的祠堂建筑及文化探析[J];装饰;2011年03期

8 张全民;;寻找故园[J];文学港;2011年04期

9 宋春生;;七爷[J];延河;2011年09期

10 永田英正,周长山;汉代石刻概说(下)[J];文物春秋;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苏太白集团公司[A];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工——纪念中国化工学会成立80周年[C];2002年

2 顾瑜芳;;江苏能源形势与展望[A];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崔曙平;;江苏空心村现象与整治措施[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郑伟;;江苏制造业的三大指标分析——基于新型制造业概念的江苏制造业发展再审视[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5 ;江苏东华测试技术有限公司[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成十;;香港回归与江苏跨世纪发展[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7 应启龙;;江苏老年文化工作概述[A];世纪之交——江苏老龄问题研究[C];2001年

8 陈颐;;江苏老年社会保险的问题、趋势和对策[A];世纪之交——江苏老龄问题研究[C];2001年

9 牛飚;;江苏老年教育[A];世纪之交——江苏老龄问题研究[C];2001年

10 杨立干;陆英;徐健;陈平原;;江苏高邮凹陷北斜坡油气运移研究[A];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晓辉 陈振寿;金溪70座祠堂成村民文化活动中心[N];抚州日报;2010年

2 黄志刚 席小平;八景农村祠堂成文化阵地[N];宜春日报;2010年

3 杨贤义;贡井杨家祠堂[N];自贡日报;2008年

4 卢海 刘秀梅;永定坎市范阳卢氏荣陂祖祠之由来与形制寓意[N];闽西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邓帼梅;不建祠堂建“文房”[N];汕尾日报;2010年

6 贺林平 刘杨;古老祠堂变身新文化阵地[N];人民日报;2008年

7 彭建明 何丽霞 方维芳;祠堂“变身”农民学法“大课堂”[N];农民日报;2008年

8 本版编辑 麦倩芳 丹央;大涌祠堂群:隆都文化的独特记忆[N];中山日报;2006年

9 记者 张顺美 通讯员 钟茜;祠堂变身农家书屋绿色网园[N];广州日报;2009年

10 萧山记者站 赵玉福 通讯员 刘殿君 王新江;500年楼塔中祠堂“变身”镇文化中心[N];杭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少华;政策、制度、技术与江苏棉花产业发展[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2 王佩良;江苏辛亥革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兰芳;水平、影响与发展:江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4 张雪英;江苏城市污泥中PAHs的分布特征及其堆肥对PAHs(荧蒽)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黄震方;海滨生态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杨海生;江苏水稻安全生育与产量形成的温光生态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7 罗晓春;对外贸易与江苏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1895—1936)[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8 洪荣标;滨海湿地入侵植物的生态经济和生态安全管理[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9 王启仿;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10 沈新平;江苏不同纬度稻作区稻米品质生态特征研究及应用[D];扬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蒯旭光;区域现代化中的江苏现代物流业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2 王洪林;江苏联通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黄志红;江苏阳光股份公司可转换债券投资价值分析[D];湖南大学;2002年

4 赵林凤;民国时期江苏农村金融变动的探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5 沈正榜;建国后江苏农民负担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6 王新杰;江苏城乡居民与报纸媒介接触行为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赵国彬;江苏双良集团多元化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8 王毅;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6年

9 张文根;江苏振华泵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10 单丽;江苏区域发展中的科技竞争力问题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7年



本文编号:1564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564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6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