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华粟特文化的审美特征及接受——以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为中心的考察
本文选题:入华粟特文化 切入点:墓葬图像 出处:《考古与文物》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入华粟特人墓葬的图像表现来看,入华粟特文化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善、恶二元的祆教审美观;彼岸世界的憧憬与灵魂不朽;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身体美的彰显。从墓葬图像来看,粟特审美文化与中原审美文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审美文化表达侧重点、表达方式和指导观念三个方面。入华粟特人对于中原审美文化的接受,更多地体现在礼制文化上,汉人对粟特审美文化的接受路径基本呈现出从拒绝排斥到主动接纳的转变轨迹,接受心理和评价历程则呈现出从"以丑为主"到"以美为主"的转变。
[Abstract]:From the view of the image expression of the tomb,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e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good, evil binary Zoroastrianism aesthetics, yearning and soul immortality across the world,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mb imag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ogte aesthetic culture and Central Plains aesthetic culture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the emphasis of aesthetic culture expression, the way of expression and the guiding concept. More embodied in the culture of etiquette, the Han people's acceptance of the Sutian aesthetic culture basically showed a path from rejection to active acceptance of the transition path. The process of acceptance and evaluation has changed from "ugliness" to "beauty".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北朝隋唐入华粟特人墓葬神异图像研究”(项目批准号:2013M531104)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K87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乐;赵丰;;敦煌伞盖的材料和形制研究[J];敦煌学辑刊;2009年02期
2 刘未;魏晋南北朝图像资料中的伞扇仪仗[J];东南文化;2005年03期
3 葛承雍;;唐宋时代的胡姬与吴姬[J];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武军;北朝隋唐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的文化与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新平,潘祥辉;今本《南齐书》几例点读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王柳芳;;《洛阳伽蓝记》中的女性形象论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4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6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阚绪良;敦煌变文中的“亦(一)”[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8 阚绪良;《世说新语》词语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9 阚绪良;《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氏所作新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10 郑韬;;中唐文人士大夫对洪州宗的接受——以白居易、权德舆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王守仁;;《孙膑兵法、擒庞涓》中有关城邑问题的商榷[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4 赵晓明;;我国反假货币法律的考察与探究[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8期)[C];2009年
5 张峰;;汉画像中建鼓的形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永生;;“高昌吉利”钱币考——兼论隋、唐之际高昌地区的文化融合[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C];2010年
7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札记二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耿f;;伯希和对库车地区的考察成果[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福革;;草原文化思维方式初探[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10 单周尧;;《春秋左传读叙录》的评价问题[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凯;大陆移民与日本古代王权[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传宝;唐代工笔人物画中男子冠饰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天翔;费尔南多·波特罗艺术述评[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6 张世敏;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冬冬;崔府君故事流变论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曹宁;从《后汉书》重新审视东汉政府对羌政策[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廖红标;明清时期广西对外交通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雄岩;“胡旋舞”与绿洲文化传承新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李爱国;;发现虞弘墓[J];中国文化遗产;2008年01期
3 许新国;都兰吐蕃墓出土含绶鸟织锦研究[J];中国藏学;1996年01期
4 罗丰;;隋唐间中亚流传中国之胡旋舞——以新获宁夏盐池唐墓石门胡舞图为中心[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02期
5 阎万钧;昭武九姓国及其音乐舞蹈艺术的东传[J];敦煌学辑刊;1986年02期
6 霍巍;;西域风格与唐风染化——中古时期吐蕃与粟特人的棺板装饰传统试析[J];敦煌学辑刊;2007年01期
7 康马泰;李欣;;粟特神祗的印度图像研究——考古和文字证据[J];敦煌学辑刊;2008年04期
8 王乐;赵丰;;敦煌伞盖的材料和形制研究[J];敦煌学辑刊;2009年02期
9 段文杰;;飞天——乾闼婆与紧那罗——再谈敦煌飞天[J];敦煌研究;1987年01期
10 卜苏珊 ,张元林;中国六世纪初的和元氏墓志上的雷公、风神图[J];敦煌研究;199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闪彬;;浅论汉画像石的彩绘现象[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邢福来;[N];中国文物报;2000年
2 程林泉 张翔宇;[N];中国文物报;2004年
3 程林泉 张小丽 张翔宇 李书锁;[N];中国文物报;2005年
4 尹申平 邢福来 李明;[N];中国文物报;2000年
5 李明;[N];中国文物报;2000年
6 杨坤;[N];中国文物报;2004年
7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程林泉 张小丽 张翔宇;[N];中国文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陈继春;中国美术中琐罗亚德教因素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4 尹夏清;北朝隋唐石墓门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郭云艳;中国发现的拜占廷金币及其仿制品研究[D];南开大学;2006年
6 储晓军;魏晋南北朝民间信仰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任平山;迦陵频伽及其相关问题[D];四川大学;2004年
2 单海澜;yE教祭司鸟神与千秋、万岁图像之比较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
3 赵晶;唐代胡瓶的考古发现与综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马希哲;中国中古时期帔帛的文化史考察[D];北京大学;2008年
5 邱枫;山东青州傅家画像石艺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桢;北朝至隋唐时期入华胡人石质葬具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7 王晓娟;北朝联珠纹样探微[D];暨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红霞;孙明海;;试议马家窑彩陶的形式特点及审美特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2 朱希睿;钟丹;蒋小兰;;论宋代陶瓷熏香炉的审美特征[J];陶瓷研究;2009年04期
3 周晓亚;;浅析钧瓷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境遇[J];中国陶瓷工业;2010年03期
4 李光安;;安阳宝山灵泉寺摩崖石窟装饰纹样的艺术美探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5 满盈盈;;高昌回鹘佛教壁画的审美特征及其多元文化价值[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03期
6 杨建宏;;从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看唐代审美特征[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年02期
7 李银苟;秦俊;;论明代青花瓷鸟纹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J];中国陶瓷;2011年02期
8 陶国山;;河姆渡骨器的审美特征[J];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9 朱志荣;石磊;;论红山文化中玉器的审美特征[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10 李娜;李海影;;浅析利簋的审美特征[J];大众文艺;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魏红珊;;历史考古与美学阐释——以郭沫若青铜器研究为例[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2 杨絮飞;;以谢赫“六法”形式谈南阳汉画像石“六美”[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四十八)[N];西部时报;2006年
2 天移;用造像讲述汉藏文化交融史[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记者 蔡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评价《蒙古秘史》[N];光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媛;中国岩画的审美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武军;北朝隋唐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的文化与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 范淑英;古意:一种艺术风格的美术考古[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赏;中国传统莲花纹饰[D];西安美术学院;2008年
2 赵相丽;宋金元磁州窑吉祥图案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王培培;明式座椅的审美文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4 吴先;蒙古鹿石的文化内涵及审美特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5 高良;论夏代器物的审美特征[D];苏州大学;2008年
6 郭晶;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石刻世俗化审美特征及成因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7 熊真;中国岩画的审美特征与原始思维[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燕;论纺织品图案中的汉字装饰[D];苏州大学;2009年
9 卯芳;情感与理想的寄托[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牛镭;夏周商的青铜器美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04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604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