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沿文化界说
本文选题:新石器时代 切入点:小河沿文化 出处:《北方文物》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关于小河沿文化的内涵和命名问题,学术界虽讨论了多年,但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对燕山以北地区小河沿文化遗址材料和墓地材料的检讨,重新界定了小河沿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分布范围。经过进一步的比对分析,认为燕山以南的雪山一期遗存、中贾壁遗存、午方遗存(类型)总体特征与小河沿文化区别明显,不宜纳入小河沿文化范畴。燕山以南各类遗存中所见的少部分小河沿文化因素,实为相同时期诸考古学文化之间彼此交流或受到了相同文化影响的结果。
[Abstract]:Although academic circles have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and nomenclature of Xiaoheyan culture for many years, there is still a great deal of controversy. Through the review of the materials and graveyard materials of the small river side cultural sites in the area north of Yanshan, This paper redefin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distribution scope of Xiaohebian culture. Through further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whole features of the Xueshan, the middle and Jiabei, and the Wushuangfang remains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Xiahebian culture. It is not suitable to include the small river side culture category. A few of the small river side cultural factors found in the various remains south of Yanshan are actually the result of the exchange of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e same period or the same cultural influenc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BKG004) 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1006)资助成果
【分类号】:K8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小林;郝少康;戴向明;崔剑峰;王金霞;;山西垣曲盆地新石器时代及早期青铜时代陶器的产地分析研究[J];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03期
2 张学正;朱耀山;吴柏年;陈贤儒;杨重海;何乐夫;;兰州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J];考古学报;1957年01期
3 博人;;^让糯笱死嗖┪餀(陈列品介}9[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2期
4 张明华;孙维昌;;上海松江县汤庙村遗址[J];考古;1985年07期
5 陈淳;;石器时代分野问题[J];考古;1994年03期
6 于天桃;;我国石器时代的化学萌芽[J];科技信息;1995年07期
7 张文军;张志清;赵新平;;试析河南鹿邑县武庄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J];考古;2003年02期
8 王政玉;李德渠;张骥;夏义勇;;山东济宁市玉皇顶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5年04期
9 陈全家;王春雪;赵海龙;方启;张殿甲;;吉林省白山市老道洞遗址试掘报告[J];北方文物;2007年01期
10 仲召兵;;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墓地分析与探讨[J];东南文化;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延平;;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2 宋世坤;;试谈威宁赫章战国秦汉陶器[A];2007乌蒙论坛论文集(一)[C];2007年
3 何明;;吉林省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与认识[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4 崔璇;;新石器时代至商周之际河套地区与燕山南北的文化联系[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5 郑国珍;;闽南史前文化初探[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6 游振群;;T形帛画与魂魄之说[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蒋志龙;;天子庙贝丘遗址——云南发掘的第一个滇文化遗址[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8 郭治中;包青川;索秀芬;;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发掘述要[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9 于建设;;于建设在辽、金、西夏、元货币研讨会上的讲话[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七辑)[C];2006年
10 刘国祥;;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强 谢广维 宁永勤;广西都安北大岭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郭富 任江;四川汉源麦坪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N];中国文物报;2006年
3 杨义邋刘桂红 本报记者 李信;我省西部文明探源[N];吉林日报;2007年
4 王建域;耀州区博物馆收藏的陶器[N];铜川日报;2006年
5 侯伟生;揭阳发现新石器时代最大窑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6 记者 陈茁;三里桥又现新石器文物[N];河南日报;2006年
7 记者 孟苗;陶寺墓地再次惊现彩绘陶器[N];山西日报;2005年
8 记者 原建军;南郊发现大型史前文化遗址二十多件西汉陶器重归杜陵[N];西安日报;2006年
9 蒋卫东;天命玄鸟:陶器与漆器的鸟灵形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记者 郝玉琳 通讯员 黄建宝;禹墟博物馆近期开放[N];蚌埠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国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2 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杨占风;鸭绿江、图们江及乌苏里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赵欣;辽西地区先秦时期居民的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郑钧夫;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久慈大介;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的制作技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7 王乐;中国境内渤海陶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宋江宁;区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9 张斌;PIXE在古陶瓷、古玻璃产地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贾莹;山西浮山桥北及乡宁内阳垣先秦时期人骨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静;试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郑钧夫;石棚山墓地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王彦华;辽南与辽东新石器时期文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黄文浩;崧泽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亚强;哈啦海沟墓地发掘及探索[D];吉林大学;2008年
6 邵晶;试析mP灞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演变[D];西北大学;2009年
7 薛振华;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宋贵华;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人形雕塑初论[D];吉林大学;2012年
9 王樱;东亚南部土著原始制陶的考古学分析[D];厦门大学;2006年
10 刘晓庆;跨湖桥文化的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050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605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