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04-05 20:58

  本文选题:旅游业 切入点:气候变化 出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3期


【摘要】: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研究是当前旅游气候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对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演变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就国内外旅游业对气候变化贡献的研究议题、旅游业温室气体排放计算理论与框架、旅游业温室气体排放计算结果分析、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气候变化与旅游者行为模式变化、旅游业减排政策等6个方面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就研究进程、研究理论、研究议题、比较研究等内容进行了国内外对比分析与展望。研究发现,在研究进程上,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理论上,主要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或投入-产出理论,通过"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两种方法来计算旅游温室气体排放量;在研究议题上,多集中于旅游温室气体排放量"测定"的理论模式、框架与结果上,而对"低碳"与"补偿"议题的认知、政策、关键知识考虑等方面较少;在比较研究上,国内研究还侧重于计量理论与方法吸收与消化的阶段,研究议题多集中于不同尺度的温室气体排放计量上。
[Abstract]:The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to climate change is a hot issue in tourism climate scienc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topics of tourism's contribution to climate change, the theory and framework of tourism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alcul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tourism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alculation results.Tourism's cognition of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t behavior pattern change, tourism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y and other six aspect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research process, research theory, research topics,Comparative study and other content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prospects.It is foun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to climate change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the research theory is mainly based on life cycle assessment theory or input-output theory.Using "bottom-up" or "top-down" methods to calculat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tourism, and focusing on the theoretical model, framework and results of "measurement"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tourism on research topics,However, the cognition, policy and key knowledge considerations of "low carbon" and "compensation" issues are less. In comparative studies, domestic studies also focus on the stage of absorption and digestion of measurement theories and methods.Most of the research topics focus on the measurement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n different scales.
【作者单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2012年度课题“湖南旅游业碳减排的技术经济优化路径与政策研究”(编号:2012BZZ13)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1年度课题“旅游产业节能减排政策研究”(编号:11JD78)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预研项目“低碳旅游发展激励政策研究”(编号:2010YY006)
【分类号】:F590;X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培华;吴普;;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CO_2排放量的初步估算[J];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2 何海澄;桂林的气候与旅游[J];广西气象;1988年02期

3 杨桂华;李鹏;;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意义探讨[J];旅游学刊;2007年02期

4 刘春燕;毛端谦;罗青;;气候变化对旅游影响的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10年02期

5 李鹏;黄继华;莫延芬;杨桂华;;昆明市四星级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计算与分析[J];旅游学刊;2010年03期

6 席建超;赵美风;吴普;王凯;;国际旅游科学研究新热点: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0年05期

7 石培华;吴普;冯凌;郑斌;;中国旅游业减排政策框架设计与战略措施研究[J];旅游学刊;2010年06期

8 陶玉国;张红霞;;江苏旅游能耗和碳排放估算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9 王立国;廖为明;黄敏;邓荣根;;基于终端消费的旅游碳足迹测算——以江西省为例[J];生态经济;2011年05期

10 杨桂华,李鹏;旅游生态足迹: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J];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雨萍;向悟生;;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在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2 王立国;刘娅;胡明文;魏琦;;江西婺源乡村旅游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3 甄翌;;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4 徐柳园;李洪波;;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5 景秀艳;;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旅游地生态安全测评与规划调控——以泰宁风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6 邵小慧;罗艳菊;袁建平;;三亚市观光旅游者和度假旅游者生态足迹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7 李玉霞;肖建红;陈绍金;;国内外生态足迹方法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8 吴万刚;邹冬生;刘纯阳;;生态足迹在“丹霞”区域旅游中的应用研究——以湖南省溆浦县思蒙“丹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9 李广军;王青;顾晓薇;刘建兴;丁一;;调整的生态足迹方法在辽宁省的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06年02期

10 王国刚;杨德刚;乔旭宁;杨莉;唐宏;;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新疆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分析[J];冰川冻土;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汪清蓉;;城市旅游业能耗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估算方法及深圳市实证分析[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跃西;;生态旅游理论创新与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问题探讨[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3 杨桂华;李鹏;;旅游线路产品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4 窦蕾;李平;;生态足迹模型在旅游科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5 陈国生;唐婧;刘伟辉;;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经济系统构架研究:以湖南为例[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6 宋一兵;古翠芝;;广东省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及挑战[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7 谢爱良;朱孔山;;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旅游发展和谐度评估[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王锋;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综合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礼军;基于物质流和生态足迹核算的甘肃省循环经济评价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李向明;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山地型旅游区生态健康诊断与调控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6 侯国林;基于社区参与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宏;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王书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9 王长坤;基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曹辉;森林景观资源价值及经营权评估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桂萍;旅游活动对泰山风景区土壤与植被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谭锦;旅游景区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3 董丽;泰安市旅游饭店生态足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辉;基于生态足迹的青海湖景区可持续性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董超;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地可持续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谢桂敏;我国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及运行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杨曦;贵州省思南县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行为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曹威威;长山群岛旅游气候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文苗;低碳旅游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彭程;湖南省汉寿县生态足迹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闵庆文,余卫东,成升魁,王秀珍;仙居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生态足迹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4期

2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4期

3 崔凤军,刘家明;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1期

4 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5 刘燕华;葛全胜;何凡能;程邦波;;应对国际CO_2减排压力的途径及我国减排潜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7期

6 石培华;吴普;;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CO_2排放量的初步估算[J];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7 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6期

8 马丽;方修琦;;近20年气候变暖对北京时令旅游的影响——以北京市植物园桃花节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9 樊杰;李平星;梁育填;;个人终端消费导向的碳足迹研究框架——支撑我国环境外交的碳排放研究新思路[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10 黄艺农;范松;;基于相关利益者视角的低碳旅游发展思路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冶明珠;郭建平;蒋跃林;赵俊芳;袁彬;;气候变化对农作物气候适宜度影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2 徐影,赵宗慈,李栋梁;青藏高原及铁路沿线未来50年气候变化的模拟分析[J];高原气象;2005年05期

3 腾月;;旅游与气候互相伤害[J];知识就是力量;2007年08期

4 黄霜;;气候变化的经济分析[J];经济师;2008年06期

5 张博庭;;从地球碳循环探讨水库湿地的温室气体排放[J];水电与新能源;2010年02期

6 陈亮;林翎;;气候变化相关标准对我国的影响[J];中国标准化;2010年08期

7 陈进;黄薇;;水库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初探[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6期

8 李培月;刘璐;高晓花;;也谈全球气候变暖问题[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1期

9 刘实;闫敏华;隋波;;东北三省冬季气温变化的有关研究进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年06期

10 邓振镛;张强;徐金芳;蒲金涌;黄蕾诺;王润元;奚立宗;黄涛;;西北地区农林牧业生产及农业结构调整对全球气候变暖响应的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文;宋燕;;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标准概览及其启示[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李旭;;气候变化的响应最新研究综述[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3 叶祖达;;低碳经济:城市规划如何应对气候变化?[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马占云;林而达;李怒云;;气候变化对中国生物质能的影响研究综述[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于宏源;;创新和限容:气候变化的二元竞争及对中国的启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6 旦木仁加甫;;未来气候变暖对内陆区径流形成机制的可能影响[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如彬;赵怀艳;;气候变化公众教育的电视传播策略[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推动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李如彬;赵怀艳;;气候变化公众教育的电视传播策略[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7年

9 田展;许吟隆;周伟东;;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作物生产潜力影响研究[A];2007农业环境科学峰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张骥;;《后天》的警示——让我们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确定[N];人民日报;2009年

2 李丹 苏玉君 郭战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第一届编辑委员会会议召开[N];中国气象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华凌;金融危机:减缓气候变化的机遇[N];科技日报;2008年

4 驻欧记者 窦德龙;欧盟峰会“调和”三大难题[N];解放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刘向 张章;痼疾犹在破“茧”难言[N];经济参考报;2008年

6 通讯员 苗秋菊;三年打造“第一影响力”[N];中国气象报;2008年

7 本报驻南非记者 李学华;我们能为地球做些什么?[N];科技日报;2009年

8 本报编辑 刘毅;“优等生”答卷还要继续书写[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9 CBN记者 冯迪凡;中美开始交手[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10 记者 黄X;全球升温最大耐受极限是“2摄氏度”?[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连春;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2 王伟男;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3 胡良温;近100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与气候演变趋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4 姚凤梅;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5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6 何云玲;纵向岭谷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6年

7 马丽娟;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8 杨萍;青海湖小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及其水文效应[D];兰州大学;2009年

9 陈英玉;共和盆地达连海中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10 吴岩峻;不同天气系统对海南岛降水的贡献及其变化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初光;影响国际气候变化合作的因素:谈判集团与理论分析[D];外交学院;2004年

2 纪道柱;江汉平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杰;天水地区气候变化及对林果生长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4 孟丹丹;渭北旱塬地区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及突变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爽;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风险源时空特征及综合聚类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6 涂莹;气候变化对郑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作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陈欢;重庆气候变化基本特征与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冯明;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黄聪;克拉玛依人工林景观格局变化与气候因子关系分析[D];新疆大学;2010年

10 张国胜;青海省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16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716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2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