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以大陆赴台旅游为例
本文选题:旅游影响 切入点:影响感知 出处:《经济管理》2013年02期
【摘要】:自从大陆赴台旅游开放以来,大陆游客已成为台湾入境旅游最主要的客源,对台湾入境旅游发展带来相当程度的影响。本文以台湾居民的角度,针对大陆赴台旅游所造成的旅游影响,从台湾居民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及不同的社会背景,分析在旅游影响感知的差异情形,分别从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实质环境三个维度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发现,居民背景资料不同,在旅游影响感知不同维度上有部分呈显著差异。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及使大陆赴台旅游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重要管理应用讯息及后续研究建议。
[Abstract]:Since the mainland opened up its tourism to Taiwan, mainland tourists have become the main source of inbound tourism in Taiwan, which has a considerabl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bound tourism in Taiwa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iwan resi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in tourism impact perception from differ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s of Taiwan residents in view of the tourism impact caused by mainland tourism to Taiwan.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ocial culture and substantive environment are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tourism impact perception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data.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inland tourism to Taiwa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important management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suggestion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金门大学管理学院;
【分类号】:F590;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宣国富,章锦河,陆林,章锦河,杨效忠;海滨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海南省海口市及三亚市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2年06期
2 薛宝琪;刘长运;范红艳;;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态度研究——以丹江口水库南部东岸及南岸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1期
3 王忠福;张利;;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0年09期
4 卢小丽;肖贵蓉;;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测量量表开发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8年06期
5 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课题组;刘德谦;;新10年中国旅游发展趋势预测(2011~2020)[J];旅游学刊;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卢小丽;生态旅游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参与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王忠福;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翌,董小丹;试论对民族旅游地居民进行旅游教育的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2 蒋丽君;方宏杰;;商丘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周舟;张俐俐;;农民参与旅游开发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小溪乡和红石林镇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刘喜梅;卢润德;潘立军;;基于旅游影响感知的南岳古镇居民类型划分[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5 黄丹霞;李力;;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研究——以广州白云山风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6 黄国庆;;居民旅游扶贫效应感知、参与能力及参与意愿测量量表的编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6期
7 卢松,陆林,王莉,王咏,杨钊,梁栋栋;西递旅游地居民的环境感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8 刘莉;陆林;;同里镇居民旅游感知调查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杨艺;;农业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以阳朔高田历村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2期
10 杜忠潮;邢东兴;李玲;;汉唐帝陵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分析——陕西省茂陵、乾陵实证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廉同辉;王金叶;;基于灰色关联的自然保护区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以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徐克帅;蒋盈;;古村落老年居民环境感知的历时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3 王剑;彭建;;基于结构方程的旅游地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参与意愿研究——以樟江风景名胜区为例[A];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4年
4 林德山;;民俗旅游开发检讨[A];山东省民俗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娜莎;基于灰色评价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戴美琪;休闲农业旅游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于东明;鲁中山区乡村景观演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曾武灵;滨海生态旅游区游客重游意愿形成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白翠玲;森林公园旅游品牌塑造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6 秦远好;三峡库区旅游业的环境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王丽华;城市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华敏;乡村旅游行为意向形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黄燕玲;基于旅游感知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岩峰;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倩;曲阜市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分异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祝勤玫;基于社区参与和影响感知的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王利平;曲阜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陈建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翟光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社区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卢璐;古村落旅游区主客交往与互容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丛丛;世界遗产地居民对旅游生态移民影响的感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谭红娟;自然遗产地居民旅游发展公平感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杜宇;海南旅游目的地营销战略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10 伍迪舒;旅游发展对布尔津城市居民经济及消费水平影响[D];新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莉,杨钊,陆林;经营者/居民参与屯溪老街保护与旅游开发意向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张凌云;;北京什刹海地区中外游客抽样调查及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3 王莉,陆林,童世荣;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战略初探——浙江乌镇实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4 杨兴柱,陆林;城市旅游地居民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以中山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5年02期
5 叶苏平,单艺斌;改善旅游购物环境发展大连旅游业[J];大连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6 王建军;王叶峰;迟国泰;;大连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王忠福;王尔大;李作志;于洋;;大连城市旅游目的地国内旅游消费结构聚类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王家骏;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1期
9 章锦河;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黟县西递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2期
10 陈传康,王民,牟光蓉;中心城市和景区旅游开发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林才生;多目标分层次复合抽样设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效忠;普陀山生命周期演化机制与旅游结构[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莉;同里古镇旅游感知调查及旅游保护与开发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3 徐致云;周庄古镇旅游感知及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树辉;;旅游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障碍[J];特区经济;2006年02期
2 杨振之;邹积艺;;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J];旅游学刊;2006年05期
3 郑文俊;周志翔;;可持续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途径[J];生态经济;2007年09期
4 彭巍;;关于发展哈尔滨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史志;2007年10期
5 陈传金;;旅游社区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影响研究[J];科技广场;2008年04期
6 戴美琪;;旅游影响感知与旅游发展态度的相关分析法研究[J];中国市场;2008年35期
7 刘建峰;王桂玉;郑彪;;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及其建构过程解析[J];旅游论坛;2009年04期
8 张补宏;徐施;;民族旅游真实性研究及保护模式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3期
9 肖琼;;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旅游社区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1期
10 尹铎;;我国民族旅游研究综述与展望[J];民族论坛;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越英;;北京灵山旅游开发的综合影响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2 姜锐;;关于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模式的新思考[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吴燕丽;;旅游人类学研究进展分析[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4 陈耀;;“旅游境区”研究——以海南旅游创新发展的探索为例[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5 孙九霞;;族群间主客互动与旅游目的地社区发展[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6 朱孔山;高秀英;;临沂市新农村建设的旅游驱动模式及其发展对策[A];2011临沂市重点学术研究成果[C];2011年
7 余乐;李庆雷;;乡村旅游社区能力建设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蔡碧凡;;乡村旅游目的地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9 孙九霞;马涛;;旅游发展中族群文化的“去地方化”——以丽江新华社区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唐雪琼;徐珂;;旅游社区家庭变迁研究——以石林五棵树村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西省旅游局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课题组组长 江西省旅游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陈兵;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研究[N];中国旅游报;2013年
2 甘雪娟(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旅游目的地营销新视角[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姚升厚;一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教材[N];中国旅游报;2009年
4 浙江省温州市旅游局 张纯洁;浅谈旅游社区建设[N];中国旅游报;2009年
5 陈南江;用创新思维建设旅游产业园[N];中国旅游报;2010年
6 记者 于芯;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 加快推进旅游目的地和中转地建设[N];辽源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王小润 冯蕾;文化与旅游:创新融合天地宽[N];光明日报;2011年
8 杭州市旅游委课题组;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研究[N];中国旅游报;2013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任明杰;旅游社区持续获追加投资[N];中国证券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饶文靖;为发展红色旅游建言[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忠福;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邢雅楠;旅游投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张晓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一体化乡村旅游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郭华;制度变迁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张继涛;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郑文俊;基于旅游视角的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7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东;在线旅行服务商业模式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9 费中正;现代化进程中西江苗族的社会转型与生活方式变迁[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卜文娟;生态旅游社区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2 肖伟伟;旅游公共服务志愿供给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莉;旅游目的地经济影响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6年
4 戴宏;乡村旅游相关利益主体界定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5 关帆;旅游养老目的地开发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房莹莹;基于合伙人关系的旅游社区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索朗吉;宗教文化、旅游感知和旅游态度:来自拉萨市八角街旅游社区的例证[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8 巩守猛;重庆市巫山县旅游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发展影响感知研究[D];湖北大学;2011年
9 王颖梅;都江堰市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10 王芳霞;旅游境区构成要素研究及框架性评价体系构建[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23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723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