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空间开发:武陵山个案
本文选题:民族文化 切入点:旅游开发 出处:《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旅游空间中通过仿建、舞台情境再现、民族文化符号恢复等形式得以展现和构建。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空间中的展演与构建形成了旅游地民族文化舞台镜像。旅游空间中少数民族文化展演与构建的旅游地文化舞台镜像,是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共赢开发的积极尝试。旅游地文化开发应该因地因时制宜,不要因为一时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复兴的趋势而失去对原生文化保护的谨慎态度。
[Abstract]:Minority culture can be displayed and constructed in the space of national culture tourism through imitation, stage situation reappearance and national cultural symbol restoration.The exhibi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minority culture in tourism space formed the stage mirror image of national culture in tourist destination.It is an active attempt to solve the win-win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by display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cultural stage mirror of the tourist destination in the tourism space.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ourist destination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not lose its cautious attitud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original culture because of the economic benefits and the trend of cultural revival.
【作者单位】: 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管理系;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武陵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研究”(批准号:NCET-09-0098)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龚锐;;断裂与重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再构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刘安全;;旅游与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评述[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1期
3 杨振之;胡海霞;;关于旅游真实性问题的批判[J];旅游学刊;2011年12期
4 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爱平;;四川羌寨旅游开发探析——基于“前台、帷幕、后台”理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王兆峰;;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传导机制与途径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01期
3 覃琮;;民族旅游舞台表演中的符号化生产及其互动——以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为例[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张补宏;徐施;;民族旅游真实性研究及保护模式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3期
5 孙艺惠;陈田;张萌;;乡村景观遗产地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浙江龙门古镇为例[J];地理科学;2009年06期
6 高新才;闫磊;;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路径的实证分析[J];东岳论丛;2011年05期
7 袁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原真性保护[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1年00期
8 陈享尔;蔡建明;;文化遗产原真性与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2年01期
9 程雪松;鄢志武;;“亲近理论”在社区文化旅游发展中的应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10 常中爱;;浅谈旅游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影响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09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戴庆中;周晶;;贵州省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与旅游业发展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个案[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2 韩炜;;国内外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综述[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小兰;;四川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与精神文化需求的关系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4 毕剑;;从边缘到中心--喀什经济特区背景下刀郎文化的特色开发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成海;“圈子”的建构与实践—旅游规划的民族志[D];云南大学;2011年
3 刘思敏;我国公民社会的建构路径[D];上海大学;2011年
4 窦开龙;新疆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赵红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D];厦门大学;2008年
6 王兆峰;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巧岚;参与式发展:程阳桥景区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浩;旅游影响下的元阳哈尼梯田传统生态文化保护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
3 温红叶;传统何以形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王莹;云南少数民族节日开发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方叶林;黑色旅游开发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王俊;基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静;基于参与式监测与评估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岑怡;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文化资本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9 杨旭;民族发展理论视野下旅游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
10 向晶;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保护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安全;;近二十年来民族地区旅游研究综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4期
2 陈岗;黄震方;;基于意义及其均衡理论的旅游文化形成与变迁机制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年06期
3 宗晓莲;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文化变迁研究的意义——以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研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胡星;;贵州天龙屯堡旅游开发与地戏文化变迁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5 龚锐;;断裂与重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再构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杨昌儒;;民族文化重构试论——以贵州布依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7 张利;;四川泸沽湖摩梭旅游经济发展与婚姻家庭的承继与变迁[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8 侯豫新;;现代旅游业影响下的游牧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以新疆图瓦人为研究个案[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03期
9 蒋辉 ,赵奇钊 ,刘仁贵;旅游业:民族地区文化变迁的双刃剑[J];怀化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李娜;许从宝;梁sチ,
本文编号:17245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724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