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基于气候指标评估气候变化对海南旅游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4-10 18:45

  本文选题:海南旅游 + 旅游气候资源评估 ; 参考:《自然资源学报》2015年05期


【摘要】:基于1965—2012年海南5市(县)气象站的逐日观测数据,构建一个新旅游气候指标,用以定量评估海南各地区的旅游气候资源,并考察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近48 a来各市县理想旅游条件频率以波动下降趋势为主;全年三亚限制旅游的主导因子是风,其余地区是体感温度;除了五指山理想条件频率呈单峰型季节分布外,其余地区为双峰型。2冬季到初春气候变暖对三亚影响不大,但将明显改善其他地区旅游气候条件;除五指山外,气候变暖将使其他地区夏季、初秋旅游条件处于劣势。全年来看气候变暖对海口、三亚与昌江的旅游舒适度弊大于利。3三亚、琼海及昌江夏季、初秋若湿度加大,将有利于提高旅游舒适度,这与降水频次有关;冬季湿度加大也助于改善五指山的旅游条件。4所构建的定量指标可较好表征海南各地旅游气候资源状况,并可评估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统计分析表明旅游气候条件与气候变化、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Abstract]:Based on the daily observation data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five cities (counties) of Hainan from 1965 to 2012, a new tourist climate index was construct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tourism climate resources in Hainan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to climate chang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ideal tourist conditions in each city and county in recent 48 years was mainly fluctuating and decreasing, the dominant factor of restricting tourism in Sanya in the whole year was wind, and the other areas were somatosensory temperature, and the frequency of ideal conditions in Wuzhishan was a single-peak seasonal distribution.The other area is bimodal type .2 from winter to early spring, but it will obviously improve the tourism climate conditions in other areas, except Wuzhishan, the climate warming will make other areas summer, early autumn tourism conditions are at a disadvantage.In the summer of Qionghai and Changjiang, if the humidity increases in the early autumn, it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tourism comfort,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frequency of precipitation.The increase of winter humidity can also help to improve the tourism conditions of Wuzhishan. 4. The quantitative index can better represent the tourism climate resources in Hainan and evaluate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ourism climate condit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海南省气候中心;海南省南海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海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基金】:2013年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1310)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2012045) 海南省自然基金项目(411099)
【分类号】:F592.7;P4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蔡大鑫;刘少军;田光辉;许向春;崔丹;张京红;;海南岛旅游气候资源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6期

2 吴普;席建超;葛全胜;;中国旅游气候学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3 杨建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发展影响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8期

4 黄海智;黄萍;;三亚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年04期

5 徐大海,朱蓉;人对温度、湿度、风速的感觉与着衣指数的分析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0年04期

6 范业正,郭来喜;中国海滨旅游地气候适宜性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1998年04期

7 刘清春;王铮;许世远;;中国城市旅游气候舒适性分析[J];资源科学;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小英;蒲金涌;刘晓强;;“丝绸之路”东段旅游气候舒适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2 杨尚英;胡静;;气象灾害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3 张雅千;谭晓东;;海南岛热带景观生态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4 郭俊刚;王淑娟;;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0期

5 白刚;胡秀丽;吴明作;;河南省旅游气候资源时空变异特征[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5期

6 车秀芬;陈汇林;朱乃海;陈珍莉;陈小敏;;海南岛罗非鱼养殖气候适宜性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7期

7 曹伟宏;何元庆;李宗省;王淑新;王春凤;;云南丽江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J];冰川冻土;2012年01期

8 耿建忠;吴殿廷;赵小芳;赵富强;;消夏旅游内涵与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4期

9 魏凤云;王金超;;2001—2007年我国旅游气候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10 郭洁;姜艳;胡毅;孙明;;四川省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宽晓;侯丽萍;徐庆涛;;兴安盟旅游气候资源分布特点及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姜纪红;朱耀福;;浙江省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徐军昶;郝慧梅;王永丽;王菁;;陕西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评价及其与人口分布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第二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李树岩;潘学标;;人体舒适度“气候指数”Web评价系统的建立与应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李焕;白松竹;;阿勒泰地区旅游气候指数及评价[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蒲金涌;姚小英;;甘肃省主要城市人居气候舒适性评价[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任建成;王峰;刘锋;解为民;;滨州市旅游气候的舒适度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唐亚平;李忠娴;李岚;孙丽;;基于REOF方法的辽宁气候舒适度区域特征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于庚康;徐敏;于X;黄亮;;江苏近三十年人体舒适度指数气候特征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公共气象服务政策体制机制和学科建设[C];2011年

10 王敏珍;郑山;王式功;尚可政;;1951-2008年中国主要城市风效指数的时空变化趋势[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芳;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齐增湘;秦岭山系区域景观规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4 姚玉敏;绿化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刘彤;气象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程道品;生态旅游区绩效评价及模型构建[D];中南林学院;2003年

7 陈焱;基于GIS的西部地区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8 祁素萍;城市园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以杭州市为例[D];浙江大学;2004年

9 王晓青;海水浴场环境安全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刘清春;经济增长中地理要素作用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波;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燕;贵州避暑旅游品牌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武俊丽;基于同步协调判别法的厦门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静;基于栅格数据的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D];西南大学;2011年

5 孔伟;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曹威威;长山群岛旅游气候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尹继福;夏季室外热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评估技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孙广禄;京津冀地区户外人体舒适度的分析与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志凯;海南岛滨海旅游资源评价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10 罗春;气候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及其评价[D];新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妙芬,叶梅;旅游气候宜人度评价方法研究[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2 刘实;姚渝丽;徐威;;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刘德祥,董安祥,薛万孝,张平兰,费晓玲;气候变暖对甘肃农业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4 张利平;陈小凤;赵志鹏;胡志芳;;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5 陆林,宣国富,章锦河,杨效忠,汪德根;海滨型与山岳型旅游地客流季节性比较——以三亚、北海、普陀山、黄山、九华山为例[J];地理学报;2002年06期

6 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季节性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J];地理研究;1994年04期

7 任健美,牛俊杰,胡彩虹,刘永存;五台山旅游气候及其舒适度评价[J];地理研究;2004年06期

8 长安;葛全胜;方修琦;席建超;;青藏铁路旅游线气候适宜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7年03期

9 马丽;方修琦;;近20年气候变暖对北京时令旅游的影响——以北京市植物园桃花节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10 李秋,仲桂清;环渤海地区旅游气候资源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伟中,王文远;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2 张称意;罗勇;刘洪滨;王长科;张海东;巢清尘;王邦中;;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动向[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年04期

3 李明;迟秀丽;;减缓气候变化的若干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12期

4 赵宗慈;;全球气候变化预估最新研究进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2期

5 苗秋菊;沈永平;;美国皮尤全球气候变化中心“气候行动议程”[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2期

6 林而达;;从国家安全角度看待气候变化问题[J];中国减灾;2006年02期

7 齐晔;马丽;;走向更为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与管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8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简本)[J];中国科技产业;2007年07期

9 符淙斌;;科学应对气候变化[J];科技导报;2007年14期

10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节选三)[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春;白冰;魏宁;方志明;;应对气候变化的岩土工程:挑战、机遇与应对[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特邀报告[C];2007年

2 张立峰;;杭州气候变化与影响及其适应与减缓措施浅述[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张百战;许良银;朱萍;贾红;;气候变化对秋熟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对策[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程鹏;;关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主要途径的探讨[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5 陶生才;马姗姗;杨荣国;杨红龙;刘珂;肖晶晶;;气候变化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丁海芳;潘正林;;试论气候变化引发的标准化工作新课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孙磊石;申延美;;关于齐齐哈尔市气候变化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影响及对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郭媛;王艳君;;气候变化与淮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9 刘骊光;;探索城市气候变化治理模式:以美国迈阿密戴德县为例[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0 姜姝;;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博弈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俊杰;中国颁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N];中国气象报;2007年

2 吕守奇邋丁灵红 桑剑;四川:面向党政领导宣讲气候变化[N];中国气象报;2007年

3 尤志宇;宁夏: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新途径[N];中国气象报;2007年

4 黄卫华;应对气候变化财税扶持政策正在落实中[N];中国税务报;2007年

5 高建锋;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出台[N];中国证券报;2007年

6 吕蓁;我国推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N];中国证券报;2007年

7 ;我代表阐述应对气候变化主张[N];人民日报;2007年

8 晨光;联合国发布最新气候变化报告[N];人民政协报;2007年

9 何鹏;科技风投将引入气候变化领域[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胡芳;中国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的原则[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t熺

本文编号:1732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732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a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