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荆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3 21:40

  本文选题:荆州市 + 文化旅游产业 ; 参考:《长江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业逐渐蓬勃发展起来,且以其较强的关联带动效应以及就业效应而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已经有2/3以上的地区把旅游业当做他们的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来定位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更是从国家的角度提出了要把旅游业发展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化服务业。 古城荆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座充满了现代气息的城市。近年来,荆州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文明交相辉映着,经济稳定发展,社会日益进步。在鄂中南地区,荆州逐渐成为充满生机与充满机遇的重要中心城市。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荆州究竟该怎样加快发展速度?通过荆州人民几十年来的探索找出了答案:荆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短板在工业,而文化旅游业就是其潜力所在。荆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因而要在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同时,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力将旅游业发展成为荆州市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荆州市区的旅游产业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将荆州打造成为旅游强市,如何缩短与旅游强市之间的差距是关系到荆州市区旅游业甚至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尤其是在周边的旅游地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若想成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荆州市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全面、系统的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积极的应对外在的机遇与挑战。 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角度出发,考虑提升整个旅游产业的战略思路。之所以重点采用SWOT方法,是因为对荆州市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外因素的认识在整个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认识的是否科学、客观,将直接决定荆州市区旅游产业战略制定的合理性,而认识的最终成果将为荆州市区旅游产业的优化和调控提供参考依据和借鉴作用。同时,也希望借此引起社会各界对于发展地方文化旅游的重视。这正是本文论述的意义所在。本文根据荆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情况及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阐述了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简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详细阐述了文化旅游产品的相关概念及内涵。首先介绍了与产业相关的理论基础,接着论述了文化产业的内涵,最后论述了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以方便下面对问题作出详细的分析。 第三章从荆州的文化旅游资源分析入手,使我们了解到荆州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重点向大家介绍了古城文化资源、三国文化资源、楚文化资源以及治水文化资源。这为加快荆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之后再进一步分析荆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现状,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做好铺垫,最后根据现状提出了目前荆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针对荆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情况,采用SWOT模式进行分析,比较了荆州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存在的劣势,分析了其面临的机遇与可能存在的威胁。荆州市文化旅游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客源优势等;劣势主要体现在:缺乏支柱性大景点、市政府对旅游的投入不足、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以及对文物的保护和维持力度不够;机遇体现在:“中部崛起”的宏观战略机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契机、湖北省强力推出的三国文化旅游精品热线等;挑战主要体现在:来自区域旅游的竞争压力大以及旅游软硬件设施的挑战。这是文章研究的重点。 第五章具体进入到文化旅游产品的层面,详细的分析了荆州市文化旅游的现有产品以及待开发的产品等,最后重点指出了荆州市文化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以荆州古城为核心的文化休闲区;以治水文化为核心的滨江绿色文化区以及以沙隆达广场为核心的休闲娱乐以及城市游憩商业区。 第六章在前五章的基础上,对整体情况进行汇总,提出了荆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些战略、政策与相关方法。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给出了自己的些建议。 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主要观点有:荆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尤其以荆州古城文化资源、三国文化资源、楚文化资源、治水文化资源以及荆州民俗文化资源为代表;近年来虽然荆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在加快发展,但荆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在开发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通过SWOT方法对荆州市区旅游业内外环境分析,我们发现荆州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促进荆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有: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突出荆州旅游发展优势;完善资金投入体制,加强景区景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拓宽外引内联的旅游市场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高儒;叶圣涛;杜帼睿;赵晋芝;林德坤;张少逸;;丰都鬼神文化旅游衰落的反思[J];热带地理;2007年05期

2 陈天培;;依托重庆文化资源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市场;2007年52期

3 张文军;弓弼;魏巍;;创意城市与文化旅游[J];商场现代化;2009年02期

4 朱文蔚;何解定;;试析永州特色产业的发展[J];网络财富;2009年04期

5 饶峻姝;饶峻妮;;大理文化旅游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体化建设[J];南方论刊;2009年05期

6 赵书虹;;滇越铁路文化旅游开发刍议[J];商场现代化;2009年18期

7 何恒光;;浅议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旅游[J];消费导刊;2009年14期

8 李永玲;黄万鹏;李少立;;北海老城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一)——游客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篇[J];考试周刊;2010年10期

9 李永玲;黄万鹏;李少立;;北海老城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二)——开发构想篇[J];考试周刊;2010年11期

10 陈岩;;浅析我国工业遗产文化旅游[J];文化学刊;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文强;;国际旅游岛视野中的海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2 徐虹;王京传;;京、津、冀区域文化旅游协作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协作的视角[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朱一叶;;贵州省文化旅游开发初探——以黔东南镇远县为例[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镜清;陈凌;;开发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线路的构想[A];徐霞客与越文化暨中国绍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陈国英;;关于“福建海洋文化旅游”的几点思考[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国成;;澳门的中国民间节庆与文化旅游[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谭申;宋立中;周胜林;;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国外文化旅游地影响模式分析及其启示[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李伟;;关于发展工业遗产文化产业的几点设想[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吴攀升;;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战略思考[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毛启明;;图书馆开发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的新思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东芳 陈方明;“金十字”撑起沾化文化旅游新格局[N];中华新闻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张晓燕;开创宝鸡文化旅游新天地[N];宝鸡日报;2009年

3 河南记者站 张明灿;旅游演出促河南文化旅游转型升级[N];中国旅游报;2008年

4 记者 彭红兵;宁夏(香港)经贸文化旅游活动周开幕[N];中卫日报;2009年

5 实习记者 李伟;整合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主导区建设[N];潮州日报;2009年

6 九三学社安庆市委会主委 安庆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副院长 胡万宝;打造城区文化旅游长廊[N];安庆日报;2010年

7 徐侃 程皖生;安庆将建龙山凤水文化旅游产业园[N];安庆日报;2010年

8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文化旅游与创意地产中心 王松柏 衣玮;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构建“七要”(下)[N];中国旅游报;2010年

9 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黑龙江兴安文化旅游项目启动[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记者 斯琴塔娜;我市在上海举行文化旅游招商推介会[N];通辽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连璞;遗产型社区属性剥离与整合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2 赵红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D];厦门大学;2008年

3 李萌;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上海文化旅游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朱华武;湘绣文化旅游形成与适应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5 廖嵘;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D];同济大学;2006年

6 刘琴;主题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王维;践行渐进西藏班[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郑永彪;禹州市钧瓷原料矿产资源及钧瓷产业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雷;荆州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金霸;荆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3 王蕊;长春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龙媛媛;河北省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田婷;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文化旅游企业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6 任兰存;镇江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差异化定位及发展策略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2年

7 吴红超;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武汉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尹颜迪;文化旅游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彭文喜;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郑英;南阳市重阳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7462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7462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0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