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本文选题:惠安女 + 服饰 ; 参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摘要】:惠安女的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汉族民间服饰中的一朵奇葩。然而近几年,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惠安女传统文化从生态环境到传承、使用都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在保护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坚持整体性、原生性原则;而另一方面,亦不能阻碍其正常发展,要正视传统文化的活态性和现代性,促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Abstract]:The dress of the women of Huia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t is a wonderful flower of the Han folk costume. However,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Huian has been in a serious crisis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men's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protecti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effectively saved and protected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integrity and primordial nature;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not impede its normal development, and should face up to the living and modern natur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e its new vitality.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族民间服饰文化遗产保护及数字化传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2BMZ049)
【分类号】:C95;J52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建华;福建崇武半岛惠安女奇特民俗考略[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3期
2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3 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文峰;;中日创世神话的异同性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2 卢永林;;关于“回回”民族的两个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3 李明;;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山东岚山渔民号子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4 梁卫华;刘泽桢;;安康汉调二黄保护刍议[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徐蓓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刘国石;;满族“双语”教育教学改革蠡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王云庆;赵亚敏;;档案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北京档案;2006年09期
8 李泽文;;活态文化在图书馆[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年03期
9 赵文明;;敦煌曲子戏各方保护力量调查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2期
10 周治勇;;涵化与蜕变:一个苗族村寨文化变迁的社会学视野[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军平;林耀华学术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张友庭;晋藩屏翰[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鲁春晓;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吉灿忠;武术“文化空间”论绎[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7 刘斌;基于G/S模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构数据可视化共享机制研究与实现[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唐佳;尔苏藏族宗教文化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
9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10 盛义龙;未识别民族法律地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秋;双城皮影艺术的审美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兵;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苑岚冰;普通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行性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琼艺;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刘小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玉杰;贡山县重丁社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蔡朝双;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方一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阚玉丽;非物质遗产视角下孔子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王文文;体验视角下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军;;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一个误读[J];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01期
2 谭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李淑敏,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J];船山学刊;2005年03期
4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年02期
5 戴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惑[J];w挛胖芸,
本文编号:1845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845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