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大别山区域旅游竞合机制的博弈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25 04:20

  本文选题:旅游 + 竞合 ; 参考:《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年02期


【摘要】:基于社会历史原因,大别山区被分割成几个行政区,既破坏了自然景观在游客面前的完整呈现,又削弱了其旅游开发价值,因此,以区域旅游合作为手段,提高整体竞争力为目标,大别山区选择了竞合联动发展的模式。基于有限博弈与无限博弈方法,研究分析了大别山区域旅游竞合机制,结果表明,自由竞争的均衡为非帕累托最优的策略组合,而机制化后的均衡实现了最优的合作稳态。
[Abstract]:For social and historical reasons, Dabie Mountain area was divided into sever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which not only destroyed the complete presenta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 in front of tourists, but also weakened its tourism development value. Therefore,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was used as a mean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goal, the Dabie Mountain selected the mode of linkag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finite game and infinite game, 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on in Dabie Mounta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quilibrium of free competition is a non-Pareto optimal combination of strategies, and the equilibrium after mechanism realizes the optimal cooperative steady state.
【作者单位】: 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
【基金】: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12CR011) 黄冈师范学院青年重点项目(07CQ102)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凌云;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交叉弹性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年01期

2 石培基,李国柱;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旅游开发中的运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5期

3 史春云,张捷,沈正平,钟静;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4 王庆斌;杨效忠;屈桂春;;大别山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年04期

5 张英红;大别山生态旅游区开发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6 高明;;基于博弈视角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环北部湾旅游圈为例[J];桂海论丛;2008年03期

7 肖朝霞;;云南与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战略思考[J];北方经济;2011年11期

8 王向云;;创建云南面向南亚发展的旅游经济圈[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年S1期

9 保继刚,梁飞勇;滨海沙滩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竞争分析——以茂名市沙滩开发为例[J];经济地理;1991年02期

10 保继刚;喀斯特石林旅游开发空间竞争研究[J];经济地理;199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涂玮;;基于区域空间关系分析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战略——以灵璧县楚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丁疆辉;吴建民;;河北旅游竞争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3 岳晓娜;毕静;;基于战略联盟形式的旅游景区竞合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4 程春旺;;旅游地空间竞争非线性关系研究——以安徽西递、宏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5 田大江;刘家明;陈田;;城市旅游竞争力范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6 陆林;丁德光;;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黄成林;黄山、九华山客流季节分布和国内客源市场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8 祝亚雯;章锦河;;旅游交错带概念与测度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9 韩卢敏;焦华富;李俊峰;;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开发研究——兼论黄山风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开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孙娇;夏宇;;北京市南窖乡旅游资源竞合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祖群;王子杰;崔旭;;京津冀区域旅游竞合模式初步研究——兼论“十二五”京津冀旅游政策调整[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李星;;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交通规划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小雨;李话语;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4 卞显红;;大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基于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视角[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传华;曹靖;陈彩虹;张宏磊;田谆君;王岚;;宁镇扬旅游区域合作的基础及其战略[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汤全明;温丽娟;张建新;;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联动发展初探——以江苏省溧阳市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辉;杨兆萍;;跨国旅游合作驱动因素研究——以新疆为例[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李超;初妍;;环渤海地区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研究初探[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杨小雨;于吉涛;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10 李永文;张安民;;空间分离型旅游主体区旅游合作动力机制研究——以开封市和杭州市为例[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3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苏;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超;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刘云;云南中东部旅游温泉空间结构及其整合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7 胡安徽;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研究(618-1840)[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李振亭;中国西部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关联度及经济协调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震方;海滨生态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秦学;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音;浙江省旅游业竞争力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赵宝杰;东营市东营区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李爱华;体验经济视角下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冷显鹏;基于空间视角的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鑫;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古村镇旅游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红波;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连强;青岛海水浴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胡晓晨;同城化背景下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9 杨修志;山东省城市体系济—青双核结构空间关系演变及其影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鲍捷;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桂林漓江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谌静;;大别山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1期

2 章锦河;旅游区域形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谢正磊;韩顺法;管卫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与开发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23期

4 翟辅东;环洞庭湖旅游区空间结构探析[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曹大贵;大别山区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4期

6 赵红红;苏州旅游环境容量问题初探[J];城市规划;1983年03期

7 张凌云;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交叉弹性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年01期

8 曹诗图,崔进,郑宇飞;论"大三峡旅游经济圈"构建中的鄂西与渝东区域整合[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3期

9 石培基,李国柱;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旅游开发中的运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5期

10 邱继勤,朱z,

本文编号:19320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9320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1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