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非优区的界定及特征分析
本文选题:旅游非优区 + 理论界定 ; 参考:《商业时代》2013年11期
【摘要】:独特的语言系统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本文在对旅游非优区理论认识历程回顾、认识误区解释的基础上,遵循科学界定概念的一般程序,将目前学术界对"旅游非优区"的模糊认识清晰化,形成抽象定义"特定时空范围内,旅游业发展水平处于相对劣势状态的地区";并提出现实中可测量的操作化定义"在特定时空范围内,某地国际/国内旅游收入、国际/国内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等五项指标的加权综合得分,低于区域平均水平的80%,则该地区为旅游非优区"。最后从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角度,对旅游非优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Abstract]:The unique languag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maturity of the disciplin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urse of understanding the theory of tourism non-optimal areas and explains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follows the general procedure of scientifically defining the concept. The current fuzzy understanding of "tourism non-optimal areas" in academic circles has been clarified to form an abstract definition "within the specific time-space scope," Areas where the leve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s at a relative disadvantage ", and proposes a measurable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 / domestic tourism revenue, international / domestic tourist trips in a given time and space range, The weighted comprehensive score of the five indexes, such as the proportion of tourism income to GDP,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regional average level of 80%, then the area is a non-optimal area for tourism.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non-optimal areas, in order to be helpful to the related research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08JA790001)
【分类号】:F5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宁曦,王森,姚亦峰;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的适度开发初探——以浙江西湾海滨旅游区为例[J];海洋科学;1997年06期
2 许春晓;旅游地屏蔽现象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适度开发与实例研究[J];经济地理;1993年02期
4 许春晓;欠发达资源丰富农村旅游业成长模式探讨[J];人文地理;1995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孟清超;旅游非优区开发模式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杨晓峰;旅游优劣区类型划分及旅游非优区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兵中;卢松;;国内农业旅游研究述评[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2 潘立新;林玉标;李养兵;苏静;;滁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1期
3 田浩;;湘西自治州旅游业发展分析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3期
4 周玮;沙润;任黎秀;吴兰桂;钟静;;福建牛姆林山地旅游景观特征和设计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5 陈丽;;盐城市沿海滩涂利用模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6 程春旺;;旅游地空间竞争非线性关系研究——以安徽西递、宏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7 刘成;;安徽旅游非优区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8 付修勇;;基于动机与效应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9 韦福巍;甘永萍;;基于SWOT分析的红水河旅游圈发展策略研究——以河池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10 李鹏山;李香;李燕;谢跟踪;赵从举;;基于GIS的海口市滨海旅游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正;王占歧;马旭东;;基于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的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探讨[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年
2 秦正;程双喜;郭四辈;吴梅;;地质遗迹资源脆弱性评价方法及应用探讨[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C];2008年
3 秦正;郭四辈;程双喜;张艺露;;基于AHP的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研究——以关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C];2008年
4 龚妮;;背包族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彭建;;贵州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6 方相林;李俊民;;安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7 李永文;郭影影;;论旅游系统思想与旅游学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8 董晓莉;廖仁静;;次级景点客源空间特征研究——以南京珍珠泉景区为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亮;;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10 耿筱青;陈蓉;;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构想——以称多县为例[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波;云南旅游地质景观类型与区划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李文杰;旅游干扰驱动下草原景观格局演变生态效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3 郑鹏;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洁洁;国际关系及重大事件对出入境旅游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王亚欣;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9 韩博;辽源煤矿区矿山公园规划与建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国先翠;武汉市城市湖泊生态旅游潜力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董桥锋;素朴之美——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许伟民;集安市旅游市场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尹优;广西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谢莲花;基于旅游者行为的南宁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冷显鹏;基于空间视角的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金锋燕;丹东市旅游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婧;基于H图理论的旅游区线路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赵清;青岛军事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尹瑞平;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题公园广告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晓峰;汪威;张立群;;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2 梁栋栋,陆林,章锦河,王莉,王咏,杨效忠;九华山空间拓展开发研究——九华山花台景区开发实证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殷平;关于旅游资源非显优区的基础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卫旭东;过渡区旅游空间成长初步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5 卫旭东;旅游非优区制约性分析及其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6 盛正发;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2期
7 周毓萍;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的政策取向[J];财金贸易;2000年07期
8 陈绍友;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启动模式研究——以四川华蓥市旅游发展为例[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9 李蕾蕾;从区域旅游开发的演变探讨一种新的规划观念[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2期
10 方正全;关于九华山旅游发展对策的思考[J];池州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春晓;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3年
2 王景波;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黄薇薇;边缘型旅游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香鸽;旅游非优区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玮娜;山东省旅游资源非优区及开发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6 段红艳;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D];武汉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红;李容;;农村居民旅游需求特征分析——以山东寿光市为例[J];科技信息;2010年13期
2 胡志锦;黄桂珍;甘霖;覃晓玲;;凌云县旅游气候资源特征分析与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年16期
3 石张宇;郭舒;于丽艳;;辽宁省入境旅游市场基本特征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22期
4 吴艳茹;周瑞平;;兴和县旅游资源类型及特征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5 林德荣;;福建入境旅游市场中台湾客源市场特征分析[J];旅游科学;2007年01期
6 陈建军;;历史与变迁:苏州旅行社业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7年01期
7 吕连琴;;河南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赵小鲁;;长江三峡游船旅游特征分析及发展战略[J];生态经济;2007年08期
9 李天池;;对我国不同群体体育旅游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J];经济师;2007年09期
10 文军;李星群;;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村落中经济优势群体的特征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宏;李悦铮;;海岛型旅游非优区的开发研究——以西沙群岛为例[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杨琳;张丽;余立平;;深圳市不同小气候区旅游适宜度的特征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宋玉蓉;;中国旅行社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田英;;辽宁海滨体育旅游消费群体特征分析[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5 舒宗礼;夏贵霞;唐吉平;吴明华;燕成;;国内体育旅游者行为特征分析及其动机研究——以湖北省体育旅游客源市场为例[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6 郑昕;李伟;王建国;;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客特征分析[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8 野生动物、湿地与自然保护区论文集[C];2009年
7 贾琦;吕弼顺;赵贞海;陈孝;张蕾;;延边地区国内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行为特征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董晓莉;杨英;;南京夫子庙游憩者地方依恋研究[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祁秋寅;张捷;王同坤;;滨江城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以南京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臧留鸿;阿不都卡;帕提古力;;新疆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客源市场特征分析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吕实志;“五一”黄金周主要趋势特征分析[N];中国旅游报;2005年
2 袁忠;城市旅游的定位[N];经理日报;2005年
3 袁忠(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美学博士、副教授);城市旅游的定位[N];南方日报;2005年
4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旅游研究中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旅游系 郭庆 苗学玲;“零负团费”的非市场经济特征分析及对策[N];中国旅游报;2011年
5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旅游研究中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旅游系 郭庆 苗学玲;“零负团费”的非市场经济特征分析及对策(下)[N];中国旅游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太美;乌鲁木齐市城市公园旅游客流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奇;上海市的旅游非优区品牌化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解晶;山东省山地旅游非优区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孟清超;旅游非优区开发模式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方荣辉;旅游非优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构建[D];山东大学;2008年
6 邹敏;中国旅游温点地区发展战略与案例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杨晓峰;旅游优劣区类型划分及旅游非优区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路军;河北省太行山旅游非优区开发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方曦来;来滇游客消费行为特征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高志权;论区域互补型休假制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67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067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