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中的民俗学田野作业
本文选题:城市化 + 民俗学 ; 参考:《文化遗产》2013年04期
【摘要】:城市化过程要求民俗学改变以往一味寻找和保护传统民俗的习惯,根据现实生活的变化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城市化的结果并不只是城市的扩张和村庄的减少,而是城乡关系的重新建构,这使得城市和乡村中人们的日常劳作模式、休闲模式、交往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生的社会群体和边缘生活文化现象;同时也促成了可以称作"村庄记忆"和"城市记忆"的全民性文化实践。所有这些情况都意味着民俗学研究将大有可为,而且可以在参与文化发展实践中发挥特殊作用。在有关这些文化变化的调查、研究和参与过程中,民俗学正在反思和重树自身的学术理念、问题与方法。民俗学将进一步把田野作业作为文化对话的过程,把民俗志作为交流生活感受的文化媒介;还将强化身体文化的视角,以应对高科技发展对于人的行为模式和交往方式的巨大影响。
[Abstract]: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requires folklore to change the habit of seeking and protecting traditional folklore in the past, and puts forward a new research subject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real life. The result of urbanization is not only the expansion of cities and the decrease of villages, but also the re-construction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which makes the patterns of daily work, leisure and communi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eople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The emergence of many new social groups and marginal cultural phenomena, but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village memory" and "urban memory" of the cultural practice of the whole people. All this means that folklore research will be promising and can play a special role in the practic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investigating, research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se cultural changes, folklore is rethinking and reconstructing its own academic ideas, problems and methods. Folklore will further use field work as a process of cultural dialogue, folklore as a cultural medium for exchanging feelings of life, and strengthen the perspective of body culture.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y on the human behavior model and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 huge impact.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乡民艺术发展与公共社会建设”(项目编号:11BG075)阶段研究成果
【分类号】:K8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彭牧;;民俗与身体——美国民俗学的身体研究[J];民俗研究;2010年03期
2 乌日古木勒;;柳田国男与日本民俗分类[J];民俗研究;2010年03期
3 刘铁梁;;感受生活的民俗学[J];民俗研究;2011年02期
4 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J];社会;2010年05期
5 岩本通弥;西村真志叶;;“都市民俗学”抑或“现代民俗学”?——以日本民俗学的都市研究为例[J];文化遗产;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琼;;论身体民俗与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大众文艺;2012年04期
2 沈关宝;杨丽;;社会记忆及其建构——关于黄道婆的集体记忆研究[J];东岳论丛;2012年12期
3 张远满;;从土家族摆手舞看舞蹈民俗学的身体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4 唐弘久;张捷;;旅游地居民对于“5·12”大地震集体记忆的信息建构特征——以九寨沟旅游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5期
5 张青仁;;口述史、人文关怀与学术反思——评《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J];民俗研究;2012年03期
6 李里峰;;个体记忆何以可能:建构论之反思[J];江海学刊;2012年04期
7 杨磊;;超越记忆的文学言说:一个精神分析的视角[J];兰州学刊;2012年08期
8 安德明;杨利慧;;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民俗学:成就、困境与挑战[J];民俗研究;2012年05期
9 邵卉芳;;“生活世界”再认识[J];民俗研究;2012年06期
10 李俏梅;;成长小说何以成为近20年文革记忆生产的显要形式[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爽;征地、撤村建居与农村人际关系变迁[D];复旦大学;2012年
2 张巧玲;鲁迅:一个人的爱与憎[D];山东大学;2012年
3 王晓戈;民俗文化语境中的闽南木版年画[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杜建华;“红色记忆”的嬗变:对“红歌”媒体呈现的考察(1979-2011)[D];复旦大学;2012年
5 冯莉;民间文化遗产传承的原生性与新生性[D];天津大学;2012年
6 张青;习俗与家族的再生产[D];山东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家海;汉初巫风与《史记》书写[D];南京大学;2011年
2 郭磊;社会记忆如何可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覃继督;“表演理论”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中的应用述评[D];云南大学;2011年
4 马莉莎;社会记忆研究背景下的“西藏问题”[D];浙江大学;2012年
5 王晶晶;有关“过去”的声音:“闯关东”移民的身份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晓蕊;生活故事的现实意义[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映秋;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辛泊雨;日本乡村景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9 吴美云;寒亭禹王台村狐仙信仰探究[D];山东大学;2013年
10 李琴琴;返乡年轻人镜头下的“三年饥饿”历史记忆[D];安徽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颐;“私人叙事”与“宏大叙事”[J];读书;1997年06期
2 李小江;;平民化战争研究的启示[J];读书;2006年10期
3 李陀;;另一个八十年代[J];读书;2006年10期
4 敬文东;;从侧面攻击大历史[J];读书;2006年11期
5 钟乔;;冷战封锁下的民众文化[J];读书;2007年08期
6 刘铁梁;;中国民俗学思想发展的道路[J];民俗研究;2008年04期
7 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J];民俗研究;2009年02期
8 杨利慧;;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J];民俗研究;2011年01期
9 王杰文;;“表演理论”之后的民俗学——“文化研究”或“后民俗学”[J];民俗研究;2011年01期
10 岩本通弥;宫岛琴美;;以“民俗”为研究对象即为民俗学吗——为什么民俗学疏离了“近代”[J];文化遗产;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玉霞;;佛山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记忆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年07期
2 ;全国首届中青年民俗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综述[J];民俗研究;1987年04期
3 赵秋棉;梁晓辉;薛鹤婵;;城改工作中的城市记忆与文化传承[J];新闻爱好者;2009年17期
4 徐经泽;;重视民俗研究 发扬民族文化——代发刊词[J];民俗研究;1985年01期
5 林忠亮;;从教学实践谈中国民俗学的建设[J];民俗研究;1989年01期
6 穆p,
本文编号:20727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072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