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海南省旅游开发生态风险评价与预警机制

发布时间:2018-06-28 05:19

  本文选题:海南省 + 旅游开发 ; 参考:《热带地理》2013年01期


【摘要】:根据海南省旅游发展现状,运用生态梯度评价方法,分析海南省旅游的主要风险源、风险受体和最大的生态效应,识别出海南省旅游开发存在一级、二级和三级共14类生态风险效应。以其中9类代表性生态风险效应为基础,构建由16个指标组成的旅游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三亚市、海口市、万宁市和琼海市进行风险等级划分。结果表明:三亚市、海口市位于一级生态风险区,万宁市和琼海市位于二级生态风险区,这4个地区的旅游开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风险,亟需开展旅游生态风险预警管理。为此,创新建立了由旅游生态风险预警运行机制、调控机制和管理机制组成的旅游生态风险预警机制,以防范旅游生态风险,推动海南省旅游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促进海南省资源保护和旅游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ainan Province, using the method of ecological gradient eval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risk sources, risk receptors and maximum ecological effects of tourism in Hainan Province, and identifies the existence of the first class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ainan Province. There are 14 kinds of ecological risk effects in two and three levels. Based on 9 kinds of representative ecological risk effects, a tourism ecological risk evaluation model composed of 16 indexes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risk grades of Sanya City, Haikou City, Wanning City and Qionghai City were classified by fuzzy mathematic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anya City, Haikou City is located in the first class ecological risk area, Wanning City and Qionghai City are in the second class ecological risk area.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se four areas has different ecological risks, so it is urgent to carry out early warning management of tourism ecological risk.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tourism ecological risk and promot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Hainan tourism ecosystem, the paper innovates and establishes th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of tourism ecological risk,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of tourism ecological risk, the control mechanism and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tourism ecological risk and promot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Hainan tourism ecosystem. We will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Hainan's resources and tourism economy.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培育项目(2012JDPY02)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海大专项(AOCOUC201103) 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2009GXQ6D172)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庆书,杨小波,韩淑梅;海南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2 尚天成,赵黎明;生态风险分析在生态旅游系统管理中的应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刘浩龙;葛全胜;席建超;;区域旅游资源的灾害风险评估——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为例[J];资源科学;200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蓉;上市公司治理风险的预警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林国,姜印平;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模糊综合评判[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许永安,徐恒玉;用Excel实现模糊聚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3 陶宝先;阎伍玖;;基于二次灰关联的山东省淄博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4 贾陈忠,秦巧燕,张竹清,黄丽华;模糊数学在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04年06期

5 张艳,贾海霞;企业“绿色度”的模糊评价模型与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3期

6 王德利,陈秋计;矿区废弃土地复垦潜力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王明明,隋伟莹;多层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损害分析中的应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8 高慧颖;甘仞初;;基于智能聚类的相关度内容检索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9 罗谦,刁在箴,孙守迁,李红艳;艺术体操运动员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10 王陆军,廖晓芬,王科;渭河宝鸡段水环境质量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秦勇;仇宁海;蔡国强;贾利民;;轨道交通安全系统动态时空建模方法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钟雪宝;吴祈宗;;模糊聚类在西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A];全国第九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蔡雷;;基础性课题评审立项的模糊综合评价系统[A];第二届全国信息与电子工程学术交流会暨第十三届四川省电子学会曙光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兴阔;周建梅;周黎明;杨伟;;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选址[A];第六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周丽丽;胡甚平;方泉根;;船舶引航风险成因的灰色综合评价模型[A];船舶航泊安全的新经验新技术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柴华彬;邹友峰;;模糊综合评判在开采沉陷对土地影响评价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杨晓琛;吕荣杰;刘卓见;;基于EVA的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研究[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剑;基于激光测量的自由曲面数字制造基础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左伟;基于RS、GIS和Models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程承坪;企业家人力资本开发及其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4 付红桥;网络化协同设计的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重庆大学;2002年

5 王小林;农业项目投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6 叶海旺;土岩爆破智能化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7 任明仑;企业级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体系结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8 周康渠;面向客户集成的产品网络化定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9 余成龙;汽车新产品自主开发策划理论研究与实践[D];重庆大学;2003年

10 郭蕴华;面向协同虚拟制造的分布式支撑环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从玺;神经网络在汽车底盘综合性能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苏振;旅游风景区生态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3 刘建武;基于PC的脑肿瘤多模态医学图像可视化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赵道静;风险投资管理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5 李云玲;基于南水北调东、中线供水的黄河水量置换及其水权分配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6 次凤敏;完善房地产估价方法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7 俞建海;涉及非自愿移民的公共项目社会评价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8 邹长新;内陆河流域生态安全研究——以黑河为例[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9 李婧菲;不确定分析方法在水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10 方华;基于模糊模式识别技术的板壳结构损伤识别[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琳,佟玉洁;中国生态风险评价应用探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年03期

2 许学工,林辉平,付在毅,布仁仓;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3 毛小苓,倪晋仁;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述评[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4 谢永珍;我国董事会约束机制现状及其问题——对我国500家上市公司的描述性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3年19期

5 张祖新,周纪纶;城郊地区生态经济区划——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的基础[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88年02期

6 宋力,李晶;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04年01期

7 刘敏,杨宏青,向玉春;湖北省雨涝灾害的风险评估与区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5期

8 张鸣,程涛;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实证研究的动态视角[J];财经研究;2005年01期

9 韩丽,曾添文;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与管理简介[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3期

10 龚小君,王光华;我国财务预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财务预警研究评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左伟;基于RS、GIS和Models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吉恒;国有农场农业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3 文军;千岛湖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4 刘海军;中国输美木包装携带重要钻蛀性害虫的风险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巫丽芸;区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风险管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群;黄山风景区旅游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念强;基于GIS的鄱阳湖地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价[D];南昌大学;2006年

4 苏振;旅游风景区生态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少霞;赵志忠;谢跟踪;毕华;邓广强;谌永生;;海南温泉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6期

2 韩柏元,韩敏;海南省旅游开发设想[J];海洋信息;1996年07期

3 郑菁华;;“大区小镇”捆绑海南旅游开发新模式[J];今日海南;2009年12期

4 黄丽华;;洋浦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J];琼州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陈海鹰;王西方;;关于海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黄骥;;海南县域旅游业发展透视——以海南文昌市为例[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张月芳;袁国宏;;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年04期

8 李洁琼;叶波;郑道英;;海口市海洋旅游开发模式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0期

9 雷春;高艳利;;探析海南省海洋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7期

10 杨载田;21世纪衡山新一轮旅游开发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波;;中国海滨旅游开发:问题分析与路径选择[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2 王广贵;刘e,

本文编号:2076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076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c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