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解构“流放”神话:美国现代主义旅行与大众旅游

发布时间:2018-10-15 10:58
【摘要】:20世纪20年代,以海明威、斯坦因、菲茨杰拉德等为代表的美国现代主义作家纷纷到欧洲旅居或侨居,这通常被传统文学史定义为出于审美追求的"自我流放"。这种文学批评不仅将本是产生于具体历史情景的文化现象高度审美化和去历史化,而且还试图通过将现代主义"流放"与当时兴起的大众旅游相对立,突出高雅与通俗、文艺与商业的区分。本文将美国现代主义作家的"流放"置于美国现代化进程中旅游业兴起的背景下,揭示美国现代主义作家及其作品与大众旅游等经济和商业活动的密切关联,解构现代主义"流放"神话,还原美国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Abstract]:In the 1920s, American modernist writers, such as Hemingway, Stein and Fitzgerald, went to Europe to live or reside in Europe, which was usually defined as "self-exile" by traditional literary history. This kind of literary criticism not only highly aesthetizes and dehistorizes the cultural phenomena which originally originated from specific historical scenes, but also tries to highlight elegance and popular by putting modernism "exile" in opposition to the popular tourism that emerged at that tim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This paper puts the exile of American modernist writer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rise of tourism in the process of American modernization, and reveal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erican modernist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and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such as mass tourism. Deconstructing modernist "exile" myth and reducing the complex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erican modernism and popular culture.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现代化进程与美国文学中的地理与空间”(13FWW01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597.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洋;;现代性视域下的道德困境探究——从“耶路撒冷的艾希曼”谈起[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2 彭宗超;曹峰;李贺楼;邵东珂;;社会生态系统治理视角下的中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新探[J];公共管理评论;2013年02期

3 马跃修;;雾霾与社会稳定之关联性研究——以风险社会理论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4年05期

4 陈国昌;;网络公共事件舆情演变规律及应对策略[J];东南传播;2014年01期

5 姚君喜;;媒介使用、媒介依赖对信任评价的影响——基于不同媒介的比较研究[J];当代传播;2014年02期

6 黄波;张清;;大学信任及其研究意义[J];高教探索;2014年03期

7 秦文;郭强;;社会建设研究社会转型期公众精神生活的断裂样态及弥合路径——基于“现阶段我国公众精神生活水平调查数据”的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8 廖斌;;新世纪乡土文学的身份认同、出走模式与乌托邦叙事——以《寻根团》为中心的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9 黄程栋;;风险社会下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的路径探讨——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10 雪婷;;《资本论》透视的哲学革命[J];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朱军;;现代都市边缘知识人的身份认同困境——以亭子间文人为例[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2 曾一果;;身份的标识:大众媒介与都市空间的再生产[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论文集[C];2012年

3 刘高见;;新媒体语境下受众阅听行为变化初探[A];中华新闻传播学术联盟第六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4 龙柏林;;生态风险生成的三重追问[A];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忠;善的支撑[D];吉林大学;2012年

2 刘涛;当代中国政法委员会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郭学军;政治规训下的电影批评[D];上海大学;2013年

4 洪长晖;混合现代性:媒介化社会的传播图景[D];浙江大学;2013年

5 吴俊;“场域—惯习”视角下大学生学习实践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6 陈石;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组织制度变迁过程与机制[D];南开大学;2013年

7 王晏殊;民国时期天津《北洋画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8 郭燕霞;医疗实践中的专门知识与公众选择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9 张馥玫;20世纪中国产业环境下的设计体制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10 邬文英;社会资本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D];厦门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程鹏;索尔·贝娄小说中的焦虑情结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李琨煜;女性服刑人员出狱前的人际信任特征及干预[D];新乡医学院;2013年

3 孙鹤;低碳技术伦理及其哲学反思[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4 周刚;南昌市居住小区环境与景观设计[D];湖南大学;2012年

5 周博文;技术社会下20世纪西方少年儿童小说审美颠覆[D];中原工学院;2013年

6 王一淇;时间的风格[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7 刘鹤翔;清末民初书法现代性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8 郑睿;香港国际电影懋业公司影片及产业模式分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9 胡晓波;区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10 庄飞能;当代中国乡村社会个体化与乡土重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卫东;可持续发展旅游与大众旅游生态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09期

2 任宁;廖月兰;叶茜倩;;大众旅游与选择性旅游概念辨析及运用[J];经济地理;2006年S2期

3 吴卫东;;智慧旅游对大众旅游市场影响研究[J];当代经济;2013年22期

4 郭艳萍;赵晓芳;;大众旅游时代下旅游团队用餐质量的提升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年02期

5 蔡君;中国西部发展非大众旅游的探讨——以郎木寺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6 曹国新;;大众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空间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5年24期

7 李泽才;;现代性条件下的大众旅游[J];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戴斌;夏少颜;;论我国大众旅游发展阶段的运行特征与政策取向[J];旅游学刊;2009年12期

9 ;大众旅游[J];高中生学习(高二版);2011年Z1期

10 王一丁;鄢慧丽;;大众旅游赏析观初探[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林清清;;概念视角解读特殊兴趣旅游与大众旅游的异同[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杜雯;;河池旅游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A];桂西资源开发新思路[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新向;以平民视角观照大众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7年

2 本报评论员 刘思敏;“大众旅游时代”已是真切现实[N];中国旅游报;2010年

3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迎接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N];经济日报;2012年

4 赫尔曼·波拉斯;西班牙的大众旅游(下)[N];中国旅游报;2013年

5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大众旅游新阶段的改革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2014年

6 记者 张琴;我国进入大众旅游新阶段[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7 特约评论员 王兴斌;如何看待“大众旅游时代”[N];中国旅游报;2010年

8 特约评论员 王兴斌;把大众旅游作为工作的重心[N];中国旅游报;2010年

9 窦群;应更多关注大众旅游需求[N];中国旅游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石述思;大众旅游休闲时代如何启幕?(上)[N];工人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洪利;大众旅游传播效果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72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272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9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