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举墓志与北魏迁洛宗室的士族化
[Abstract]:The first ten days of the seventh month of 1926. People in Luo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the northwestern excavation of Beian Jiagou Village, Yuanju Epitaph. The epitaph, with its elegant and normative style, full and concrete contents, involves the family background of the tomb owner, the rank of official officials, the marriage relationship and the cultural outlook, etc., which not only fills in the blank in official history, but also in the history of the tomb. And the true and objective reflection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o the Luo clan of the process of gentry. It is the general trend of Tuoba clan's own evolution and the inevitable measure to rule the advanced area of Central Plains. The epitaph of Yuan Ju plays up marriage, officials, and studie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oncept of "Huren Xiangui" in the inner migration has matured and the achievements have gradually become stable. This is a vivid display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northern and middle ancient nationalities and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one inscription materials such as epitaph should not be confined to the exegesis of Zhang sentence and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official deeds, but should be placed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reveal the essential connection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from a more macroscopic angle of view.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基金】: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北魏宗室阶层士族化进程研究”(2012QY046) 吉林大学“985工程”建设基金项目
【分类号】:K239.21;K877.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高诗敏;北朝皇室婚姻关系的嬗变与影响[J];民族研究;1992年06期
2 刘军;;论鲜卑拓跋氏族群结构的演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01期
3 刘军;;试析北魏元遥墓志的史料价值[J];史学史研究;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莉;;汉晋诸子“论”体考述——以《文心雕龙·论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胡阿祥;;《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申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薛瑞泽;北魏的农田水利建设[J];安徽史学;2002年03期
4 周阿根;;任景述墓志录文校补[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5 谢芳;;汉末魏晋的颍川陈氏家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金仁义,张静;东晋皇室婚姻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王洁;;《隋书·经籍志》在图书分类和著录上的创新[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李万生;侯景的氏族及相关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9 阎步克;汉代乐府《陌上桑》中的官制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阎步克;;宗经、复古与尊君、实用(中)──《周礼》六冕制度的兴衰变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高强;;炎帝与中华民族[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3 姚宏杰;;北魏皇宗学与四门小学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冯培红;;关于归义军节度使官制的几个问题[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5 侯廷生;;冀州牧初探[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6 邱敏;;南北朝扬、徐等州的行政区划与“苏北落后于苏南”的历史成因[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权家玉;;南朝的“苏侯”信仰[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刚;;试论六朝时期宁镇丘陵陂塘灌溉农业区的形成[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徐晓卉;;宋代以前“博士”流变考释[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福原启郎;;魏晋时期文学集团的历史启示[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5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冲;武川集团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德权;夏燮《明通鉴》论赞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昊;《齐民要术》所见公元六世纪中国北方社会食事生活[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纪东佐;魏晋南北朝泰山羊氏儒释道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基圣军;颜之推经学思想的几个问题[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蕾;鲜卑拓跋部政权的建立及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启阳;汉唐之间依附民的身份地位[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徐帅;西汉王国的傅、相制度[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丹;徐显秀墓志、厍狄忯洛夫妇墓志校释[D];南京大学;2011年
10 朱叶俊;两魏周齐河南之争[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高贤栋;;北朝宗族谱牒述论[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2 刘军;;北魏宗室亲恤制度试探[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罗新;北魏直勤考[J];历史研究;2004年05期
4 刘军;;论鲜卑拓跋氏族群结构的演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01期
5 ;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J];文物;1972年03期
6 o%添av文;关于北魏的赠官[J];文史哲;1993年03期
7 陶新华;北朝的军事监察官——监军、军司[J];殷都学刊;2005年01期
8 刘军;;论北魏宗室阶层的法律特权[J];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军;北魏宗室阶层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中军;;论北魏宗王政治与有限皇权的短暂发展[J];沧桑;2007年03期
2 张强;;浅析均田制兴起于北魏的必要性[J];周末文汇学术导刊;2006年01期
3 刘美云;;北魏迁都前后平城的开发与建设[J];沧桑;2007年04期
4 古鸿飞;;北魏金陵初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李海叶;;拓跋鲜卑与慕容氏的关系及北魏初年的政治变乱[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梁燕妮;;北魏末年渤海封氏的动向[J];沧桑;2011年03期
7 罗嗣忠;汉族士人与北魏统一北方[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8 任一鸣;;拓跋宏治吏策及改革集团中的君臣关系[J];晋阳学刊;1989年06期
9 高蕴华;;官虎吏狼明安在 穷奢竞靡终自亡——北魏中衰原因再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10 文;;不取愧千载[J];文史知识;199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思怡;;墓志所见唐代宗室之婚姻[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2 严耀中;;北魏内行官试探[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3 刘驰;;北魏末期的战乱与士族旁支的兴起[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4 金锦子;;试论百济与北魏的关系——以百济的上表文为中心[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姚宏杰;;北魏皇宗学与四门小学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江达煌;;邺城与北魏先公先王[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房奕;;高句丽向北魏遣使与相互关系的变迁[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8 赵启汉;;孝文迁都与洛阳复兴述论[A];中国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六届年会论文集[C];1987年
9 曹臣明;;北魏方山永固陵地理环境的选择与陵园制度[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10 赵启汉;曹法舜;;盛乐·平城·洛阳——北魏都城的营建与迁徙述论[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荣 特约记者 李建斌;大同发现北魏精美墓葬壁画[N];光明日报;2006年
2 侯云灏;北魏太和年间的改革[N];学习时报;2000年
3 ;挟北魏雄风 创品牌文化[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4 杨哲峰;北魏墓葬考古五十年[N];中国文物报;2001年
5 王铁;官员家庭财产登记制缘于北魏[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0年
6 杨哲峰;北魏宋绍祖墓的形制问题[N];中国文物报;2001年
7 孟巧颖;小中见大而要领毕现[N];光明日报;2008年
8 李叶花;魏书[N];今日信息报;2006年
9 记者 孟苗;北魏壁画填补汉唐考古空白[N];山西日报;2006年
10 周天;北魏战时体制中的御史中尉[N];检察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敏;自然环境变迁与北魏的兴衰[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大良;北魏官吏收入与监察机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张甫荣;北魏中央集权过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韩雪松;北魏外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李辉;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国家与民间救灾措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毋有江;北魏政区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陈开颖;性别;;信仰;;权力[D];郑州大学;2012年
8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郭林生;南北朝和隋朝人口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赵海丽;北朝墓志文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媛媛;清朝中期宗室犯罪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魏玮;两汉宗室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杜星;略论明代湖广宗室对地方社会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智超;论唐代前期宗室参政[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秀华;南宋宗室应举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6 李康;明代宗室婚娶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7 郑永高;从《史记》《汉书》看西汉刘氏宗室的历史命运[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8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翟桂金;北魏国家贱民阶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党恒星;东晋宗室政治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74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374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