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山东沂沭河流域龙山文化考古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9-01-05 14:14
【摘要】:以山东沂沭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Kolmogorov-Smirnov统计检测和权重叠加方法,分析了龙山文化时期考古遗址点的空间分布与流域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程、坡度、距水系水平距离是影响遗址点分布的显著性环境参数,而坡向的显著性较差;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高程50~200 m、坡度低于2.5°、距水系水平距离小于1 000 m的流域中部河流两侧,而在地势较低的南部和地势较高的北部山区分布较少,表明该时期人类对居住地的选择受自然环境条件等影响比较显著。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Longshan period and the watershed environment was analyzed by means of GIS spatial analysis, Kolmogorov-Smirnov statistical detection and weight superposition method, taking the Yishu River Basin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the study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levation, slope and horizontal distance from the river system were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ite sites, but the slope direction was less significant. The sit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river with a elevation of 50 ~ 200 m, slope less than 2.5 掳and a horizontal distance of less than 1 000 m from the river system, but less distributed in the lower south and the northern mountainous areas with higher topograph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oice of human residence is influenced by natural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泰山学院旅游学院;泰山学院山东高校旅游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基金】:山东省软科学基金项目(2009RKB44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2260)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1DM012,ZR2011DL006)
【分类号】:X24;K8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兴民;;关于农业地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2 毕硕本;郭文政;闾国年;;郑洛地区史前聚落遗址坡向坡度分析[J];测绘科学;2010年06期

3 闫丽洁;石忆邵;杨瑞霞;鲁鹏;朱丽;付强;;借助GIS研究史前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信息世界;2012年02期

4 倪金生;;山东沭河上游流域考古遗址预测模型[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5 陈栋栋;彭淑贞;张伟;韩军青;丁敏;;山东全新世典型气候事件的区域响应及其对海岱文明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7期

6 朱诚,张强,张芸,张之恒,沈明洁;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北地区全新世以来人地关系的环境考古研究[J];地理科学;2003年06期

7 高华中;朱诚;曹光杰;;山东沂沭河流域2000BC前后古文化兴衰的环境考古[J];地理学报;2006年03期

8 朱诚;钟宜顺;郑朝贵;马春梅;李兰;;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人类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7年03期

9 邓辉;陈义勇;贾敬禹;莫多闻;周昆叔;;8500 a 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演变[J];地理学报;2009年09期

10 莫多闻,王辉,李水城;华北不同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J];第四纪研究;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亮,夏正楷,刘德成;中原地区距今5000—4000年间古环境重建的软体动物化石证据[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2 董广辉;夏正楷;刘德成;吴庆龙;;河南孟津地区中全新世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李俊;王淑云;莫多闻;;6000aBP以来洞庭湖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及其同人类活动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4 宋玉彬;王志刚;全仁学;;渤海中京显德府故址——西古城城址研究简史[J];边疆考古研究;2004年00期

5 王志刚;;考古学实证下的二十四块石[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6 冯恩学;;对完颜希尹墓地出土“铁券”性质的新认识[J];边疆考古研究;2010年00期

7 王行军;蔺晓峰;王德强;专少鹏;班长勇;刘玉君;;河北省北部张北县一带全新世中期砂层的成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S1期

8 闫丽洁;石忆邵;杨瑞霞;鲁鹏;朱丽;付强;;借助GIS研究史前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信息世界;2012年02期

9 闫贵龙;曹春梅;刁其玉;屠焰;云强;;日粮中C_3、C_4植物含量对牛肉品质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0年03期

10 朱诚;李兰;林留根;马春梅;周生路;潘卫东;水涛;李中轩;范超;章森桂;;江苏全新世灾变事件考古地层学若干问题探讨[J];地层学杂志;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Phytolith evidence for rice cultivation and spread in Mid-Late Neolithic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central North 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2 于严严;吴海斌;郭正堂;;史前土地利用碳循环模型构建及应用——以伊洛河流域为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张健平;吕厚远;吴乃琴;李丰江;杨晓燕;王炜林;马明志;张小虎;;关中盆地6000~2100cal.aB.P.期间黍、粟农业的植硅体证据[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4 何发亮;;四川石窟及摩崖造像主要问题及其治理对策[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灿;吕厚远;;水稻扇型植硅体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C];2013年

6 张祖群;;试论首都经济圈内部(晋—京津冀)的空间联系与文化变迁——基于“太行八陉”线路文化遗产之概念[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王琳峰;明长城蓟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王淑兰;历史地理视角下的辽代城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雪香;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农业稳定性考察[D];山东大学;2007年

5 贾铁飞;近千年以来巢湖环境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苇;甘青地区与西南山地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及互动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7 徐利斌;文明的兴衰:蒙城尉迟寺遗址古文化层生态地质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徐方建;东海内陆架泥质区EC2005孔沉积特征及古环境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9 笪浩波;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黄银洲;鄂尔多斯高原近2000年沙漠化过程与成因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慧华;中原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空间模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孙倩;从仰韶到先周:全新世中晚期气候变化对黄、淮河流域文化发展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钟媛;苏州澄湖古湖沼洼地沉积记录揭示的古环境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立;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有喜;昙石山遗址及其自然环境演变的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浩宇;基于多学科手段的历史时期垦殖绿洲重建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王太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聚落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时强;古环境演变与海岸线变迁对江淮东部新石器文化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黎霞;浙江省全新世早期环境变化与文化响应[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何薇;红山文化的环境考古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功弼;江汉-洞庭湖区新石器遗址分布与河湖演变的联系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许清海,肖举乐,中村俊夫,阳小兰,郑振华,梁文栋,李月丛,井内美郎;全新世以来岱海盆地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的孢粉学证据[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3 杨志荣,,索秀芬;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4 陈济民;黄家柱;毕硕本;闾国年;裴安平;;决策树分类算法在姜寨一期聚落遗迹分类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科学;2006年04期

5 毕硕本;闾国年;陈济民;;史前连续文化聚落的决策树分类挖掘研究——以郑州-洛阳地区为例[J];测绘科学;2008年02期

6 毕硕本;郭文政;闾国年;;郑洛地区史前聚落遗址坡向坡度分析[J];测绘科学;2010年06期

7 张强,朱诚,房迎三;宁镇地区中更新世环境演变的沉积学研究[J];沉积学报;2002年02期

8 孙天胜,赵全科,徐春堂;枣庄地区自然环境的历史演变[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3期

9 毕硕本;闾国年;陈济民;;郑州—洛阳地区史前连续文化聚落的K-means聚类挖掘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5期

10 李庆辰,刘平宇;文都河流域地貌类型与农业开发[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延平;;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松林 信应君 胡亚毅;[N];中国文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建国;GIS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2 杨瑞霞;中原地区数字环境考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卞学昌;山东省全新世古气候变化序列及其与史前文化发展阶段的相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翔华;;江西省生态公益林服务价值评价及其空间分布[J];江西林业科技;2009年01期

2 邢颖;吕永龙;刘文彬;史雅娟;罗维;任鸿昌;;中国部分水域沉积物中多氯联苯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污染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2006年02期

3 陈桐生;李建军;岑英华;孙国萍;;DG-DGGE分析除臭生物滤池微生物多样性[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6年01期

4 高坤乾;顾继光;韩博平;;三座不同营养类型水库春季细菌生理群分布特征[J];生态环境;2006年03期

5 孙世卫;雷玉平;郑力;付玉芹;康凌艳;;河北省中南部农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特征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6 摆亚军;刘文新;陶澍;王路光;田在峰;王亚芝;赵琪;;河北省地表水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8期

7 刘震;金相灿;卢少勇;叶春;苗群;刘志强;;滇池湖滨带沉积物磷的空间分布[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8期

8 刘衍君;张保华;曹建荣;付卫东;;鲁西粮食主产区耕地土壤重金属元素富集与空间分布研究——以聊城市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18期

9 李沫;;基于GIS的乌鲁木齐土壤氡变化规律浅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4期

10 秦惠平;焦锋;;东太湖缩减围网后的水质分布特征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金秀;周连凤;胡菊香;梁友光;汪红军;;乌江中下游江段含汞量空间分布的调查研究[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赵龙;侯红;周友亚;;塘沽化工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3 张永志;郑纪慈;姜丽娜;徐明飞;王钢军;俞林火;;适应蔬菜产地环境重金属空间分布的低积累蔬菜品种筛选研究[A];第二届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静静;陈微微;黄鹏;洪清泉;董慕佳;聂森艳;蔡明刚;;白令海及其以北北冰洋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空间分布及来源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荣琨;陈兴伟;林文娇;;晋江西溪流域非点源污染的SWAT模型模拟[A];福建省第十二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春雷;傅家谟;盛国英;;广州地区冬季大气中PCBs的空间分布[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曦;闫静;谭钦文;;四川省酸雨空间分布成因探析[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0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韩永明;杜佩轩;曹军骥;;西安市灰尘中重金属As和Hg的背景含量与空间分布[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吴彦;王健;刘晖;路光辉;崔新华;;乌鲁木齐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及地面风场效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城市气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王赞红;赵宙;张玉亮;张素敏;;城市近地面大气颗粒物空间分布的监测与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骆会欣;人工快渗系统 河道清洁夫[N];中国花卉报;2007年

2 记者 原建猛;山西第一部《生态功能区划》编制完成[N];发展导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郑北鹰;节水,我们别无选择[N];光明日报;2006年

4 特约记者 邢云鹏 记者 薄云山;山西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启动[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5 记者 郑北鹰;中宣部水利部等四部门联合启动“节水中国行”活动[N];光明日报;2006年

6 刘晓东;南京主城区辐射环境基本达标[N];江苏经济报;2007年

7 杭春燕;南京完成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定[N];新华日报;2006年

8 吴高斌;我市致力打造“绿色生态城市”[N];黄石日报;2008年

9 姜新哲;上海:城市绿化管理将实现“数字化”[N];中华建筑报;2005年

10 叶超;全球变暖导致青藏高原气候显著变化[N];西部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艳红;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生态需水量空间分布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孙百晔;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光照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师荣光;城郊土水界面污染流污染特征、空间分布及其生态风险[D];南开大学;2009年

4 张鹏岩;基于引黄灌区土地变化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5 黄治平;规模化猪场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6 胡振宇;珠江三角洲重金属排放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7 黄凯;上海地区环境中多溴联苯醚分布规律及其来源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8 陈秀端;西安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冯金飞;高速公路沿线农田土壤和作物的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规律[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仝致琦;公路源重金属对路域环境的影响及其迁移规律[D];河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荟鑫;工业生产空间分布及水污染控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2 高康宁;兰州段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分析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郑学成;冶炼渣场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刘晓双;基于GIS的云浮硫铁矿周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与污染评价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温春云;稀土尾矿化学污染物空间分布及治理效果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6 张正安;不同填埋方式下气体及温度变化特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石伟;汾河水库周边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空间分布风险评价[D];山西大学;2011年

8 王晓斐;大气环境中气体污染物空间浓度分布的重构[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9 祁轶宏;基于GIS的铜陵地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及污染评价[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10 温海龙;太湖与滇池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的厘定[D];南昌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01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401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7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