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中“点线带圈面”空间形态发展的逻辑
[Abstract]:Tourism space is the place where people carry on tourism activiti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can be regarded as a geographical location entity composed of geometric elements such as point, line, belt, circle, plane and so on. There is a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elements, which is complementary and restricted to each other.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s to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in a certain region, and the premise of adjustment i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movement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elements of each form i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mutual relations and development logic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follow the development law of tourism space, clarify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space, and complete the effective adjustment of tourism space. To realize the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space.
【作者单位】: 昆明学院;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西部地区高校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主持:杨光明,项目号:2013y258
【分类号】:F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魏后凯;跨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J];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12期
2 马国霞,甘国辉;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3 郭腾云;徐勇;马国霞;王志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4 张建军;李琳;;区域网络开发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良虎;赵国杰;;都市圈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2 张世威;;基于区域“增长极”理论的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3 王德忠;吴琳;吴晓曦;;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缘起、发展与缺陷[J];商业研究;2009年02期
4 李娟;构建有效的国民经济空间结构[J];中国城市经济;2005年02期
5 黄峥;徐逸伦;;区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演变分析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6 刘中起;张伊娜;;长三角地区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基于经济的空间扩散与交通轴的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年01期
7 张兵;古继宝;;中外城市群发展经验及其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8 赵拴豹;张让刚;张志国;;中外都市圈建设的优势、经验——其对济南都市圈发展的借鉴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5期
9 刘玉;;基于三产互动与城乡统筹的区域经济空间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4期
10 程云龙;刘小鹏;刘泓翔;张羽婷;;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的应用研究——以成都都市圈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英男;金春燕;张博;翟剑辉;;长春市都市圈的空间界定与划分[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中起;张伊娜;;长三角地区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基于经济的空间扩散与交通轴的分析[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舟;;“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城市空间演变趋势研究——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4 陈锐;苗长虹;;第一章 中国可持续型城市群发展[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5 刘朝明;韩斌;;中国西部成都都市圈的经济集聚和外向功能效应研究[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6 聂锐;高伟;;都市圈要素流动网络中节点核的链接作用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翥;朱杰敏;吴传清;;西方增长极理论模式在中国的新发展:基于学说史的视角[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肖金成;黄征学;;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形成与展望[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9 刘朝明;韩斌;;中国西部成都都市圈的经济集聚和外向功能效应研究[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08年第1期)[C];2008年
10 聂锐;高伟;;都市圈要素流动网络中节点核的链接作用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阳;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朱佳翔;都市圈交通体系结构演化与优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李文强;都市圈产业结构演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田永英;功能·尺度·等级;功能·尺度·等级[D];天津大学;2010年
5 吴旭晓;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中心城市内涵式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王国栋;沿海与内陆就地城市化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曾冰;基于知识吸纳的老工业城区转型发展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8 吕超;我国蔬菜主产地形成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邢铭;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冯坛;城市化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城市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争波;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修志;山东省城市体系济—青双核结构空间关系演变及其影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温静;宁波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项伟;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5 周杜辉;渭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优化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刘飞;国土空间功能分异下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苏海宽;济南都市圈空间组织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彭迎迎;湖北宜荆荆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卢杰;中原城市群视角下开封的城市定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苗涛;兰州市九州开发区科技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殿廷,朱青;区域定量划分方法的初步研究——兼论用断裂点理论进行区域划分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宋德勇;张文斌;;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赵改栋,赵花兰;产业—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构因素[J];财经科学;2002年02期
4 王传胜,杨桂山,施少华;长江中下游干流港群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1985~1997年)[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3期
5 宋小冬,廖雄赳;基于GIS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在城镇发展研究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3期
6 王心源,范湘涛,郭华东;自然地理因素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影响的样式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7 王铮,邓悦,宋秀坤,吴兵;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8 陆玉麒;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9 张晓平,刘卫东;全球化、跨国公司投资与地区发展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10 马国霞,甘国辉;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士君;城市相互作用与整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中;基于可达性的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子龙;区域物流网络结构及其功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彩屏;论金华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J];商业研究;2002年12期
2 朱选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洛阳旅游强市战略[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罗青松;建设花溪旅游大区的构想[J];理论与实践;2003年02期
4 周旗;新时期旅游与旅游管理人员素质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2期
5 柴彦威,林涛,刘志林,曹艺民;旅游中心地研究及其规划应用[J];地理科学;2003年05期
6 李永文,孙本超;论旅游系统的功能及其结构优化[J];焦作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刘丽梅,吕君;旅游管理教育教学创新模式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年01期
8 郭俊锋;肖江南;;旅游集散地形成与演化的系统学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9 沈雁飞;;金华市旅游经济特色与发展对策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骆东奇;周心琴;邱继勤;;统筹城乡旅游发展意义与对策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苏平;单艺斌;;改善旅游购物环境,发展大连旅游业[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2 骆东奇;周心琴;邱继勤;;统筹城乡旅游发展意义与对策分析——以重庆市为例[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邦厚;;延安旅游升位与规模扩张——感受中引发的联想[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4 李永文;;关于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1年
5 王立东;;红色旅游——“人文北京”建设的创新形式[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6 徐德宽;康海钧;;武汉旅游产业应加速实现“四化”[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7 沈建国;;把济南建成山东省旅游中心[A];区域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C];1996年
8 杜忠潮;陈书卿;;关中地区旅游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系统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郑耀星;周巧玲;杜凯;魏丹丹;;挖掘区域特色,打造中国自然与文化旅游中心[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王旭东;;关于畲乡风情旅游发展的思考——也谈景宁畲族自治县旅游发展的思路[A];徐霞客在浙江·续三——徐霞客与丽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罗琴;今年旅游热哪头[N];湖南经济报;2002年
2 本报特约评论员;做强大旅游[N];黄山日报;2005年
3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任振强;瑞士:反思旅游业滑坡[N];经济日报;2002年
4 陈高生;假日经济要加热 旅游投资应跟上[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5 广西玉林市市长 方皓;开创玉林市旅游业新局面[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唐福勇;旅游业“地方保护”破茧行动待深入[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7 林兢;自由行:旅游业新宠[N];青岛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郝丽萍 施平 万育 杨超 黄列 丽萍;特区旅游辉煌二十年[N];深圳商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成淇平;我省旅游围绕“三大战略”布局“15683”规划[N];云南日报;2001年
10 李为仁;全力打造觉囊文化旅游中心[N];阿坝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昱之;概念性旅游规划理论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2 来逢波;民营经济旅游投资行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玉宗;城郊旅游开发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青岛大学;2004年
4 赵亚琼;内蒙古地区旅游中心地体系构建以及特征评价[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5 曹吉星;北京胡同旅游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田力;四川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7 何调霞;长三角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及职能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明兰;深圳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田万顷;山地城市旅游开发特殊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10 郭健民;乌鲁木齐市老年旅游市场调查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67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46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