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荔波锥状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全球对比分析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value of the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Heritage site itself and other similar regions. Based on the idea of system theory, this paper puts Libo cone karst in the first three sites of South China Karst into a global perspective and selects similar and representative regions. Combined with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Article 8 of World Heritage on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history, the global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o reveal its global significant val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Libo cone karst has more unique evolution environment and more complicated geological evolution process. There are more typical cone-shaped karst monomers and more complete geomorphologic combination types, and rare cone-shaped karst forest ecosystems and life records. Libo cone karst is a typical example reflecting the main stage of the evolution of tropical-subtropical cone karst, which represents the world heritage value of karst in southern China.
【作者单位】: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
【基金】:施秉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贵州省科技厅黔科合SY字[2012]3157号) 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黔建景函[2005]111号) 贵州省科学基金项目(黔科合J字[2009]2036号)
【分类号】:P931.5;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铮,王莹,李山,翁桂兰,宋秀坤;贵州省旅游业区位重构研究[J];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2 王昕;韦杰;胡传东;;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研究;2010年11期
3 熊康宁;肖时珍;刘子琦;陈品冬;;“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安学;彭云;;贵州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2 徐胜兰;;重庆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品牌价值与运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3 吴华英;蒋忠诚;罗为群;覃星铭;邓艳;祁晓凡;;桂林会仙实验基地石灰土剖面化学组成分布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4 魏媛;喻理飞;;西南喀斯特地区构树苗木生长发育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5 霍斯佳;范文静;孙克勤;;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重庆武隆喀斯特地貌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6 龙本楼;张继辉;;黄平县石漠化现状、成因及治理措施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2期
7 彭晓馨,聂宗平;毕节地区竹荪生产及其生态化栽培的初步研究[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2年03期
8 谭艳薇;甘巧林;;广东省旅游区位实证研究——兼析旅游区位重构[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何慧;王心源;张广胜;陆应诚;;巢湖北山紫微洞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苏维词;贵州喀斯特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潘康;李志中;聂朝俊;谢家雍;李恪信;;贵州石漠化防治对策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1—2004)[C];2005年
2 熊康宁;肖时珍;陈品冬;;中国南方喀斯特及锥状喀斯特遗产价值的全球对比分析[A];第六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熊康宁;肖时珍;陈品冬;;中国南方喀斯特与贵州锥状喀斯特遗产价值的全球对比分析[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4 苏维词;;贵州山区主要珍稀观赏植物物种多样性受危现状成因及持续利用对策[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覃文更;;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单性木兰群落调查及其保护对策[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Ⅵ—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郝帅帅;;旅游区位理论研究[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杨强;;蒙江流域黄花寨水电站右岸岩溶渗漏问题研究[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秉略;;喀斯特石漠化植被恢复技术措施及调查方法[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宠;雪峰陆内构造系统逆冲推滑体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柏方敏;洞庭湖区不同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及生态影响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陈伟海;重庆武隆喀斯特地质遗迹评价及形成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蒲俊兵;重庆市地下河发育、分布的控制机制及水文地球化学区域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夏凯生;乌江下游岩溶地貌形态、发育与演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曾成;湿亚热带岩溶系统水文水化学对不同土地利用的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7 丁访军;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标准体系构建[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8 乔伟;矿井深部裂隙岩溶富水规律及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姚健;喀斯特人工林凋落物特性及对土壤生态功能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王新凯;喀斯特城市森林生物量及其碳吸存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铮;构树和桑树对聚乙二醇诱导的干旱以及低磷的生理响应[D];江苏大学;2010年
2 马铭嘉;云南普者黑岩溶地貌特征及旅游地质资源开发[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向志勇;邵阳县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分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赵娜;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油松天然次生林群落稳定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王云;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古岩溶表生期演化模拟与油气储层形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张军以;贵州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水土资源匹配结构及其利用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于佳音;重庆岩溶槽谷区坡改梯和利用自然地块生产的对比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李清艳;岩溶森林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碳汇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周超;旅游洞穴系统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及运移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翟心心;岩溶区土壤CO_2浓度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关系[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必虎;俞曦;党宁;;中国主题景区发展态势分析——基于国家A级旅游区(点)的统计[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1期
2 尹国蔚;;世界遗产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4期
3 周侗;龙毅;汤国安;胡雷地;;面向集聚分布空间数据的混合式索引方法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1期
4 王瑛,王铮;旅游业区位分析——以云南为例[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5 朱诚,俞锦标,赵宁曦,李刚,吴承照;福建冠豸山丹霞地貌成因及旅游景观特色[J];地理学报;2000年06期
6 郑度;欧阳;周成虎;;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J];地理学报;2008年06期
7 杨效忠;张捷;乌铁红;;跨界旅游区的组织网络结构与合作模型——以大别山天堂寨为例[J];地理学报;2009年08期
8 张捷,都金康,周寅康,,张思彦,潘冰;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J];地理学报;1999年04期
9 刘锋;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J];地理研究;1999年04期
10 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徐兴 资敏;[N];中国环境报;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娜;田述军;;“中国南方喀斯特”贵州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管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2 杨琴;周忠发;;3S技术与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边界认定的科学性探讨——以“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提名地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3 唐云江;;世界遗产的一点缺憾[J];科学世界;2005年07期
4 杜辉 ,赵建章;世界自然遗产——黄龙自然保护区[J];人与生物圈;1999年02期
5 刘明;赵永涛;于慧;马月伟;;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生态旅游探讨[J];山地学报;2010年03期
6 刘许生;;]\0山“声”动地球之路[J];国土资源导刊;2010年09期
7 云田;;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J];人与生物圈;1996年02期
8 周年兴;林振山;黄震方;潘刚;;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威胁及中国的保护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08年01期
9 李晖;李志英;李国彦;杨树华;;怒江流域中段经济发展预测[J];经济地理;2006年S1期
10 河口;;宛如外星世界的小岛[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文浩;赵科科;;勿“东施效颦”——浅析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中的原住民搬迁问题[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品冬;;茂兰锥状喀斯特生态旅游SWOT分析[A];第六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应祥;冯庆;;《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喜与忧?[A];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于慧;赵永涛;罗勇;韦杰;马月伟;;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边缘带经济协调发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5 朱莉娜;刘子琦;曾理;廖望;;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洞穴旅游与前景分析——以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遗产地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6 黄萌;;泰宁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综合整治规划[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子琦;熊康宁;肖时珍;;贵州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人类对喀斯特洞穴的利用[A];第六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结合全省社会发展重大需求 调整学会工作重点 加强地理科技服务——新时期省地理学会的工作创新与发展思路[A];贵州省科协学会创新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豪格尔·帕奈;;生态旅游在世界自然遗产和人与生物保护圈——黄龙[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0 全华;;论自然风景开发的区域负效应——以武陵源为例[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向永东;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确保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N];贵州日报;2006年
2 傅玉良 肖高林;“中国南方喀斯特”项目进入国际竞争平台[N];贵州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向永东;滇黔渝三省市申报工作紧锣密鼓[N];贵州日报;2006年
4 李晔邋石雨;“中国南方喀斯特”跻身世界自然遗产[N];解放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闵云霄;“申遗”:“中国南方喀斯特”箭离弦弓[N];贵州政协报;2006年
6 卢毅然;“惊动”联合国的“自然美”[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记者 雍明虹 肖志雄;我省强化保护“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N];云南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李宗英;励志激情迎“大考”[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纪军 通讯员 李学玲;“新疆天山”申遗科考团来阿[N];阿克苏日报;2010年
10 本报驻新疆记者 王思超;新疆:申遗之路还有多远?[N];中国旅游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嘉学;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的旅游地质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2 骆银辉;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骆华松;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耦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4 张朝辉;中国西南喀斯特瀑布苔藓植物的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刘江龙;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形成机理及其地学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夏赞才;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品冬;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锥状喀斯特全球对比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2 程梦婕;世界自然遗产价值认知差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健;世界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中外比较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4 田述军;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锥状喀斯特地貌形成与演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5 宋云霞;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钟强;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的法律保护[D];湘潭大学;2003年
7 李颖;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刘子琦;人类对喀斯特洞穴的利用分类与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9 鲁芬;“三江并流”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政策法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霍斯佳;重庆武隆世界自然遗产地资源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本文编号:2469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469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