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漓江流域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06 10:21
【摘要】:旅游地居民作为旅游发展重要利益主体之一,其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对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研究基于居民感知视角,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设计问卷,对漓江流域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的感知进行调查。 总体上居民对生态旅游认知程度不高;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独立样本T检验,从性别、年龄、职业和职业与生态旅游的关系四个角度,分析居民对生态旅游认知的差异,不同性别的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一致;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和职业与生态旅游关系不同的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具有显著差异。 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大部分居民赞成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尤其是正面的经济影响(如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个人收入等);但同时相当一部分居民也认识到生态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负面的环境影响(如环境污染加重等)。对测量居民感知的26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将它们归纳为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四类公因子,并进一步分析居民对生态旅游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的感知特征。经济影响方面,居民对生态旅游经济影响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大部分居民高度赞成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但仍有部分居民认为生态旅游不仅未能增加当地居民个人收入,反而引起物价上涨和生活费用提高;环境影响方面,居民对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负面感知强于正面感知,大部分居民认为生态旅游开发经营给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当地环境质量下降;社会影响方面,总体上居民对生态旅游社会影响感知不强烈,大部分居民认为生态旅游发展对当地社会影响不大;文化影响方面,,居民对生态旅游文化影响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大部分居民认为生态旅游发展促进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当地与外界的交流,但部分居民认为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采用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的WARD聚类法,对测量居民感知的26个指标进行聚类,把具有不同感知特征的居民分五大类群体:热爱者、现实主义者、理性的支持者、矛盾的憎恨者和憎恨者。 大部分居民支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部分居民认识到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支持适当发展生态旅游;仅极少部分居民对生态旅游持无所谓和不要发展的态度。从人口学特征和居民对生态旅游认知的角度,分析居民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态度特征,即便居民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人口学特征和对生态旅游认知程度不同,总体上他们支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树;生态旅游消费: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消费亮点[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0年02期

2 王琦;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3期

3 廖佰翠,李旭东;关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之思考[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2年03期

4 王咏,陆林,王飞;生态旅游市场培育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年01期

5 葛安新 ,杨瑞峰;关于生态旅游实践的反思[J];陕西林业;2004年06期

6 连玉銮;生态旅游的“小众”模式管窥——从王朗等自然保护区的实践谈起[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吴伟光,沈月琴,郑旭理,张翠芳;生态旅游: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途径——以临安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02期

8 ;绿野“仙”踪[J];环境;2008年09期

9 梁琦;一种新的消费文化──生态旅游消费[J];消费经济;1997年01期

10 石中元;生态旅游在中国兴起[J];国际市场;199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易成波;刘娜;张斌;毛长义;黄正文;艾南山;;康定木雅地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思路探索[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2 孙平;;生态旅游的思考[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李洪波;;生态旅游等级评价探析[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吴忠宏;洪常明;;澎湖群岛居民对发展生态旅游认知与态度之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田一丁;;警惕“生态旅游”的反生态取向[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郑洲;;生态旅游: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选择[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7 宋瑞;;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经验与启示[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权佳;李洪远;;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探[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章家恩;;关于生态旅游若干问题的探讨[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耿金山;王新颖;戈万鹏;;“京北第一草原”生态旅游刍议[A];“科技支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畜牧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柳绍斌;石塘“腾笼换鸟”构建生态旅游卫星镇[N];丽水日报;2008年

2 记者 蔡华锋 通讯员 黄翠萍;省内游成主角 生态游受热捧[N];南方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吴丹;贵阳打出生态旅游“组合拳”[N];贵阳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大壮;展示渔猎神韵 诠释生态旅游[N];吉林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陶健 本报通讯员 杜烨;崇明生态旅游攻坚三大难题[N];解放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徐维欣 实习生 叶松亭;新玉树将打造“高原生态旅游”[N];文汇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凤忠;商南破解生态旅游难题[N];新农村商报;2011年

8 通讯员 孟宪丛 靳志霞;尚义县唱响风车生态旅游歌[N];张家口日报;2011年

9 通讯员 侯丽霞邋记者 王翠莲;崇礼生态旅游度假产业示范区项目奠基[N];河北日报;2008年

10 广灵县政协主席 李满;借助农业优势发展生态旅游[N];山西政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存斌;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效率与区域效应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2 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王];东北东部林区生态旅游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4 何艺玲;临安市生态旅游发展及其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年

5 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焱;基于GIS的西部地区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7 李宇宏;黑龙江省望奎县生态旅游系统规划研究与案例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8 韦新良;森林生态旅游系统数量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吴易明;中国生态旅游业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10 佟敏;基于社区参与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跃军;丽江古城城市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邓鑫;民俗生态旅游建筑规划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卢小丽;生态旅游餐饮设计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4 高文化;古丈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5 周e呍

本文编号:24700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4700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f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