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后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重塑研究
[Abstract]:The occurren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will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ctivities, and when serious, the tourism industry will be completely destroyed or confused. According to the summary of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perceived imag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on the perceived imag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from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tourism activ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activities and after the end of tourism activ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reshape the perceived imag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so as to restore and reshape the imag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efficiently. To optimize the level of input and output of resources.
【作者单位】: 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分类号】:F59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文春艳;李立华;徐伟;张清兵;;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6期
2 吴小根;杜莹莹;;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形成机理与实证——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09期
3 花海燕;刘世明;李蔚;;严重自然灾难地景区游客流失原因和旅游意愿关系研究——以汶川地震后四川旅游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王红国;刘国华;;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及形成机理[J];理论月刊;2010年02期
5 贾鸿雁;;汶川地震对四川遗产地旅游的影响及市场恢复策略前瞻[J];商场现代化;2008年28期
6 韦跃龙;陈伟海;覃建雄;吴汝兰;;地质遗迹旅游开发中各类潜在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及其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勇;覃建雄;肖晓;;汶川地震重灾区历史古迹受损应急评估及保护对策[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2 张子端;王建力;何潇;唐亮亮;;陕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2期
3 黎遗业;;广西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形成及治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4 李侠;;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0期
5 孙果梅,况明生,曲华;陕西省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特点与防治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刘雪蕾;姚国荣;;洛阳旅游宣传口号的文化探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黎遗业;;广西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宋洪伟;夏凡;龙文华;殷夏;;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成因及次生灾害[J];城市地质;2011年02期
9 罗云艳;;乡村生态体验形象塑造——以辽东山区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吴小根;杜莹莹;;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形成机理与实证——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郑求才;胡启芳;毛松根;;含碎石粘性土滑坡排水与加固结合治理方法[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伟海;重庆武隆喀斯特地质遗迹评价及形成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李军霞;西藏隆子县滑坡灾害形成机理及非线性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王树丰;汶川地震滑坡微型桩防治工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孙红月;含碎石粘性土滑坡的成因机理与防治对策[D];浙江大学;2005年
6 许建聪;碎石土滑坡变形解体破坏机理及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张继承;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杜林;重大灾害风险分散机制下保险经营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金平斌;浙江省地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李海建;河南省旅游产业安全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良;滨海地区公路地质灾害防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璐;基于虚拟社区的网络互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陈概;海南旅游形象的广告传播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风霖;城市规划中的地质灾害预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党娇;国际互联网上传播的西安市旅游形象差异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茜;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重游意愿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莉丽;黄陵至延安高速公路甘泉—延安段地质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8 张红;目的地政府在旅游危机管理中的资源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泽泉;新建铁路兰渝线兰州至广元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工程适宜性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梁艳桃;震后银厂沟景区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春艳;李立华;徐伟;张清兵;;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6期
2 毛端谦;张捷;包浩生;;基于Lancaster特性理论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式——理论分析与江西省旅游客流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05年06期
3 乌铁红;张捷;杨效忠;李文杰;张宏磊;;旅游地形象随时间变化的感知差异——以安徽天堂寨风景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8年05期
4 黄钰铃;惠二青;李靖;;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及防治初探[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6年01期
5 刘健;李晓昭;李后尧;;镇江市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与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6年01期
6 徐志文;;四川省地质环境状况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研究[J];地质与勘探;2006年04期
7 黎洁;论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其市场营销意义[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1期
8 沈和江;陈淑荣;;旅游业危机管理的内涵、模式与动因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郑建中;邹正明;;皖南山区环境地质特征与滑坡地质灾害防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刘世明;南剑飞;李蔚;;严重自然灾难地景区游客流失原因因子分析——以汶川地震后四川旅游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晶晶,郑大为,李星明;试论旅游目的地空间关系马太效应的成因及影响[J];商业研究;2005年10期
2 宁德煌;王晓东;;昆明城市旅游目的地品牌构建研究——基于国外游客视角[J];中国市场;2010年14期
3 邹盛贵;西南地区地质灾害旅游资源应用体系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4 张峰;;浅议当前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几个误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5 ;旅游目的地:演艺旅游渐成主流赢利现象[J];旅游时代;2009年01期
6 蒋满元;;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构建中的政府行为选择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云建辉;;旅游目的地社会营销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11期
8 张岚瑜;;基于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分析的营销策略[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07期
9 李雪;;我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进展及启示[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陈锋仪;对FIT旅游市场的动态分析[J];现代企业;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z,
本文编号:24749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474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