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主义者”重返“文本”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looking for the "meaning" of folk phenomenon, the "situationalist" of folklore finds that "text and context" can not be separated completely, and the factors of "context" can not be exhausted. Reflective folklore instead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of "text" being constructed, and examines "textualized politics" in the whole "folk process". "text" has once again become the starting point for "situationalists" to examine "meaning".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表演理论——口头艺术的诗学与社会学研究”(项目编号:11YJC76007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杰文;;权力·意义·反思——本格特·霍贝克的民俗学思想述评[J];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2 孙明哲;;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3 胡海文;;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与策略[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丁希凌;海洋文化学刍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5 臧学英,张东;有关“文化全球化”问题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唐祥金;文化观与文化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8期
7 欧岚,杨洪贵;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的成因和价值意义[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曹峰;试论中国特色大众文化需求空间及其意义[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9 郭玉兰;试论休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2期
10 杨斌;论文化创新的价值取向[J];兰州学刊;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亢宽盈;;创新文化与创新型国家建设[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英;;繁荣发展儒家文化 积极创建中华文化标志城[A];《依靠科技进步 推进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和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学术研讨成果选编[C];2008年
3 王旭东;;中医“申遗”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约稿启事[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一○年)[C];2010年
5 黄应全;;生态批评挑战主流文化研究[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彭强;;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A];2008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志标;;中原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渠道创新[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8 ;约稿启事[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0一一年)[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传亮;推动历史大众化的文本途径[N];学习时报;2011年
2 冯骥才;地名的意义[N];人民日报;2001年
3 杨申怡 王鹏;《扬州申遗文本》编制签约[N];扬州日报;2010年
4 岳鹏;“文化兰州”有了科学规划[N];兰州日报;2004年
5 郭莲;跨文化的价值观比较及其意义[N];学习时报;2001年
6 记者 胡庆和 蒋平 陈建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通过省级评审[N];甘孜日报(汉文);2007年
7 记者 王颖;五大连池申遗文本顺利通过预审[N];黑龙江经济报;2009年
8 记者 赵琳;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地申遗文本通过专家评审[N];玉溪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靖桂宇;浚县古庙会是很好的申遗文本[N];鹤壁日报;2011年
10 章文颖;手机引起的文化思考[N];东方早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颖;社会文化的网络解构及其意义[D];吉林大学;2005年
2 高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关振国;论我国文化安全问题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袁瑾;赛博空间的狂欢[D];武汉大学;2004年
5 张楠;论日本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动力、特性及作用[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6 万丽君;寻觅与重塑逝去的辉煌[D];南昌大学;2011年
7 曹丹;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及其意义[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8 欧阳云玲;我国对外传播跨文化策略探析[D];中南大学;2005年
9 黄继刚;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10 汪辉;汉语短信文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84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484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