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旅游驱动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景区植被碳库的影响——以中国内蒙三盛公水利风景区为例(英文)

发布时间:2019-09-04 19:15
【摘要】: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是仅次于化石能源消耗的第二大碳排放源。1979年以来,中国旅游业保持高速增长,旅游发展所需的交通、住宿、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导致显著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为测算旅游业发展驱动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旅游景区植被碳库的影响,研究通过多次田野调查重建了景区尺度的土地利用格局,利用土地转移矩阵明确了景区土地利用动态演变路径,结合研究区植被碳密度计算了2004—2010年景区植被碳库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景区土地利用格局显著变化。在研究期内草地是景区主要植被,但随着旅游的发展,草地与灌丛、林地等用地之间不断相互转换。尽管有约52ha土地用于旅游住宿、基础设施及休闲活动设施,但景区内植被碳库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442.4 Mg,这主要是因为景区为提高旅游环境质量采取了植被保护措施。这表明旅游业可以通过良好的景观营造等土地管理措施,增加景区碳汇,用以"中和"旅游业能源消耗引起的碳排放。
【作者单位】: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101115)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No.2011M500376)~~
【分类号】:F301.2;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Anwar MOHAMMAT;;Ecosystem carbon stocks and their changes in China's grasslands[J];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0年07期

2 黄从德;张健;杨万勤;唐宵;赵安玖;;四川省及重庆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J];生态学报;2008年03期

3 胡会峰;王志恒;刘国华;傅伯杰;;中国主要灌丛植被碳储量[J];植物生态学报;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池彦琪;谢绍东;;基于蓄积量和产量的中国天然源VOC排放清单及时空分布[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2 郑绍伟;唐敏;邹俊辉;慕长龙;;灌木群落及生物量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刘芸;;桑树在三峡库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前景[J];蚕业科学;2011年01期

4 毕君;王超;;木兰围场森林固碳能力及其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毕君;王超;李联地;史靖;;基于IPCC的河北省2005年森林碳储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6 王义祥;吴志丹;翁伯琦;邢世和;王峰;;福州郊区7年生柑橘果园植被的碳吸存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年03期

7 廖程浩;刘雪华;张永富;;煤矸石山修复的碳减排效益——以阳泉矿区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3期

8 刘应芳;何蕾;黄从德;陈其兵;;华西雨屏区退耕还林地杂交竹生物量空间分配格局[J];福建林业科技;2010年03期

9 吴志丹;王义祥;翁伯琦;蔡子坚;温寿星;;福州地区7年生柑橘果园生态系统的碳氮储量[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朱剑云;莫罗坚;叶永昌;苏志尧;吕浩荣;刘刚;刘颂颂;;东莞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义祥;吴志丹;翁伯琦;邢世和;王峰;;7年生柑橘果园植被的碳吸存研究[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家来;袁传武;孙亮;郑兰英;林冬荣;张华;涂文海;;碳汇林的计量与监测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3 古希花;马艺芳;梁保平;;广西旅游业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A];中国软科学二零一四增刊[C];2014年

4 孙晋坤;章锦河;刘泽华;李曼;杨璐;;区域旅游交通碳排放测度模型及实证比较分析[A];江苏省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论文哲学社会类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2 石军南;亚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贮量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世玉;中国茶园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刘延惠;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典型植被生长固碳及耗水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5 岳彩荣;香格里拉县森林生物量遥感估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6 王光华;北京森林植被固碳能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张国斌;岷江上游森林碳储量特征及动态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8 张骏;中国中亚热带东部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张萍;北京森林碳储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侯琳;秦岭火地塘林区天然次生油松林碳平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振龙;云南省临沧市膏桐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

3 于泉洲;南四湖湿地植被碳储量的初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田秀玲;贵州喀斯特山地森林变化与植被恢复和石漠化治理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书剑;沽源县森林碳储量遥感动态监测[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富兰格;库布齐沙漠油蒿群落碳、氮储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黄贤松;杉木与马尾松碳收获量模型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8 房建佳;山地森林/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碳储量及稳定性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9 王超;黄土高原不同林龄毛白杨人工林碳密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刘伟;黄土高原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蓄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根绪,程国栋,沈永平;青藏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全球意义[J];冰川冻土;2002年06期

2 安尼瓦尔·买买提;杨元合;郭兆迪;方精云;;新疆草地植被的地上生物量[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3 马钦彦,陈遐林,王娟,蔺琛,康峰峰,曹文强,马志波,李文宇;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4 汪诗平,王艳芬,李永宏,陈佐忠;不同放牧率对草原牧草再生性能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草地学报;1998年04期

5 王艳芬,汪诗平;不同放牧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地下生物量的影响[J];草地学报;1999年03期

6 董全民,赵新全,马玉寿,李青云,王启基,施建军;牦牛放牧率与小嵩草高寒草甸暖季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相关分析[J];草业科学;2005年05期

7 石锋;李玉娥;高清竹;万运帆;秦晓波;金琳;刘运通;武艳娟;;管理措施对我国草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9年03期

8 左万庆;王玉辉;王风玉;师广旭;;围栏封育措施对退化羊草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影响研究[J];草业学报;2009年03期

9 白永飞,许志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对羊草草原群落地上部生物量影响的数学模型[J];草业学报;1997年02期

10 王绍强,周成虎,罗承文;中国陆地自然植被碳量空间分布特征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全胜,赵名茶,郑景云;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0年06期

2 阎建忠,张镱锂,刘林山,沈振西,刘燕华,郑度;高原交通干线对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兰州至格尔木段为例[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3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王一谋,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江南,吴世新;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1期

4 陈勇;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J];湖北农业科学;2003年02期

5 李忠锋,王一谋,马安青;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3年03期

6 张勃,张华,张凯;河西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J];土壤;2003年04期

7 张永民,赵士洞;近15年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02期

8 赵杰,赵士洞;参与性评估法在小尺度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以科尔沁沙地尧勒甸子村为例[J];资源科学;2003年05期

9 于兴修,高华中;城市及其边缘地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临沂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2期

10 丁凤,陈文惠;1988~200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分析[J];福建地理;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莉;王冀;喻宇;王英行;曲白;;再思土地利用的相容性——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模式的思考[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杜存恭;;对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思考[A];中国土地学会1987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87年

3 李仁东;随晓丽;;洞庭湖区近10年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特征[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蔡运龙;李军;;如何定量评价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陈健飞;韦素琼;;闽台土地利用变化对比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林爱文;黄仁涛;;土地利用稳定性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孔祥斌;张凤荣;齐伟;;基于农户利用目标的集约化农区土地利用驱动机制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唐明健;杝志挊;;高山\鯹加纞宼熬硥廟冎紏,

本文编号:2531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531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f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