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纳斯景区少数民族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及旅游参与初探
【图文】:
种,与哈萨克语相近,但现在学校教学以蒙古语为主,在生活习惯上,图瓦人信奉佛教,但也受萨满教的影响。图瓦人是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被外界关注的族群,是蒙古族的一部分,被称为蒙古图瓦人,他们集中分布在喀纳斯村、禾木村及白哈巴村[7]。本文所调查的区域即位于距离喀纳斯湖最近的图瓦人村落———喀纳斯村(图1),共189户,764人。该村分为新村和老村两部分,其中大部分喀纳斯居民都搬到新村去了,留在老村的人很少。本次调查主要集中在老村,这里除了图瓦人,还有哈萨克人,大多数经营畜牧业及旅游业。图1喀纳斯村位置图2问卷设计、调查及人口特征分析2.1问卷设计及问卷调查(1)问卷设计。本文的问卷设计,采用Likert量表1~5等级评分法,即1~5分别代表“同意”、“基本同意”、“部分同意”、“基本上不同意”、“不同意”,并通过对样本计算感知指标的感知均值、标准差。为了明显的体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满意度,在分析过程中将结果合并为“同意”、“不完全同意”“不同意”三个方面。在问题设计时采用单选与多项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单选的设计主要是针对旅游影响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涉及社会文化方面、经济方面以及对目前生活环境的整体感知方面。为能进一步了解居民对各方面影响的感知程度,又单独设计两个多选,分别体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感知。(2)问卷调查。2011年8月15日至22日,笔者与课题组成员对喀纳斯湖核心景区附近居住的少数民族家庭发放问卷并进行访谈,问卷当场填写后收回。问卷共包括22个调查项目,分别涉及居民人口基本特征、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影响感知,此次共调查了20户家庭,约占湖区周围少数民族家庭的60%左右,发放问卷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将回收的数?
质量下降,居民持不确定态度,但总体比较乐观。占85.0%的少数民族居民认为旅游开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有65.0%认为旅游业发展造成了“对牧场和耕地大量占有”。表明民族居民关于旅游开发对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的感知高度一致,对自然环境的生态环境意识较强,担心旅游业发展会影响当地的人以后的生存等。景区应在减小环境破坏的同时,通过生态补偿、旅游参与等多种途径弱化居民的这种心理,避免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对立情绪。4喀纳斯老村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的参与情况分析4.1旅游发展对居民职业的总体影响图2中的数据对比表明:从总量上喀纳斯老村居民的旅游参与度很高,居民放牧或务农的比例大幅下降(这与大量牧场被占用有很大关系),,原本从事“其他”职业的居民有的也转为从事旅游相关工作,部分家庭成员旅游开发后仍然从事务农或者放图2喀纳斯老村居民旅游开发前后的职业状况牧,这主要跟其年龄和文化程度相关。可以看出居民从事旅游业的积极性很高,而且在旅游业中也能或得较大的效益,这与前面感知分析的是基本相符合的。4.2老村居民旅游参与的职业结构分析为进一步了解居民旅游参与程度,通过对调查问卷整理得出居民参与旅游的就业结构,图3反映了这一分析结果。图3旅游参与的职业结构图当地参与旅游经营活动的家庭户数约占该村调查总户数的80.0%,其参与形式主要以“农家院”为主,这与调查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主要经营毡房木屋住宿、牧民家访)。在当地参与旅游服务经营项目中,住宿和餐饮两个项分别占旅游经营服务项目的17.0%和6.0%,旅游购物项目所占比例为19.0%,其中绝大多数为“农家院”所附带的商业服
【作者单位】: 石河子大学旅游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0XJJC850002) 石河子大学高层次人才项目(KCSX200902) 石河子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联合资助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兆萍,焦黎;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J];干旱区地理;1999年03期
2 刘旭玲,杨兆萍,谢婷;生态博物馆理念在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发中的应用——以喀纳斯禾木图瓦村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5年03期
3 张杨;;喀纳斯湖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调控初探[J];城乡建设;2009年08期
4 苗红;陈兴鹏;;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与感知研究——以甘肃马蹄寺景区为例[J];旅游科学;2007年05期
5 李志飞;;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以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旅游学刊;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红艳;;镇山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2 李峥;;乡村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感知和态度——以成都市三圣乡为例[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韦东;;文化生态博物馆旅游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4 惠红;程乙昕;;社区居民对旅游业经济影响感知研究——以千年古镇磁器口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李瑞;殷红梅;;民族县域旅游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个民族县域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0期
6 陈金华;周灵飞;;海岛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实证研究——以福建东山岛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2期
7 陈享尔;蔡建明;;文化遗产原真性与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2年01期
8 阎顺;新疆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干旱区地理;2001年04期
9 刘丹萍,阎顺;新疆自然风景旅游地旅游环境保护浅析[J];干旱区地理;2001年04期
10 杨兆萍;新疆旅游地域系统及其精品体系建设[J];干旱区地理;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开华;;新疆阿勒泰地区主要风景旅游区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韩炜;;国内外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综述[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红杨;生态旅游的公益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吴云超;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王丽华;城市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国忠;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江民锦;旅游业对井冈山区发展的影响及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窦开龙;新疆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钟经纬;中国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李锦宏;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郑伟;新疆喀纳斯旅游区草地植物多样性对人类干扰的响应机制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桂萍;旅游活动对泰山风景区土壤与植被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段辛欣;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于吉京;张谷英村社区参与旅游经营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利平;曲阜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卉;车溪景区旅游扶贫效益的空间差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卢璐;古村落旅游区主客交往与互容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额尔敦;内蒙古牧区社区及社区旅游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德山;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及支持行为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9 王洋;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覃雪;旅游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莉;陆林;;江苏省同里镇旅游者旅游感知调查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刘莉;陆林;;同里镇居民旅游感知调查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3 章锦河;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黟县西递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2期
4 宣国富,章锦河,陆林,章锦河,杨效忠;海滨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海南省海口市及三亚市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2年06期
5 王群,章锦河,丁祖荣;县域旅游规划中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以安徽庐江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6期
6 谌永生,王乃昂,范娟娟,程弘毅,隆浩;主社区居民对旅游效应的感知研究——以敦煌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2期
7 茹静;实现双重责任的途径——浅析生态博物馆与发展旅游[J];中国博物馆;2001年03期
8 杨兆萍,焦黎;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J];干旱区地理;1999年03期
9 杨兆萍,谢婷,李晓彦;典型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发与保护——以喀什地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1年04期
10 杨兆萍;新疆旅游地域系统及其精品体系建设[J];干旱区地理;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廉f纱
本文编号:25408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540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