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打造“天府第一名镇”新型文化旅游城镇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3 12:20
【摘要】:2009年,黄龙溪古镇迎来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启动黄龙溪景区建设以后所面临的最大瓶颈,即如何在全国古镇你追我赶的新形势下,建立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机制,保持黄龙溪的快速发展势头。这个瓶颈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上,黄龙溪古镇原有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已经严重落后于其他景区,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在产业业态发展水平上,黄龙溪经营者经营理念、管理水平、经营种类极具局限,景区经营秩序比较混乱,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在产业链条外展拉动上,黄龙溪发展主要集中在古镇,对外围区域的开发和利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区域发展不均衡。在市场品牌形象塑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其他景区的兴起,黄龙溪的品牌市场认知度不断下滑,甚至在主流旅行社的主要旅游线路中失去位置。在地方文化传承发展上,黄龙溪景区建设主要注重于经济发展,对丰富的地方文化保护和传承力度小,一度出现无人为继的尴尬局面。在景区管理旅游服务上,景区采用行政管理模式,重管理、轻服务,且景区管委会、镇政府两个独立管理机构的管辖范围重叠,职能严重交叉,管理成效较差。 面对这些问题,2009年黄龙溪古镇紧紧抓住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改革试点和“成都市旅游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所赋予黄龙溪的机遇和优势,以景区为核心持续深化全域黄龙溪城乡一体化建设。尤其是四川省提出并启动“天府新区”建设和“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以后,黄龙溪瞄准“国际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建设目标,集中用4年时间完成了新型文化旅游城镇建设,在古镇景区外向型、产业型延展建设上取得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证案例。 本文主要针对黄龙溪古镇近4年来,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文化旅游产业和休闲度假经济为支撑,内外结合、整体营销、建管并重,打造新型文化旅游城镇,逐步在全川古镇中脱颖而出,成为“天府第一名镇”的实例进行研究。本文共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沿,本人就黄龙溪的基本情况、打造新型文化旅游城镇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二部分为黄龙溪打造“天府第一名镇”新型文化旅游城镇的发展背景,本人就黄龙溪的发展环境、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等优劣势进行了一般论述。第三部分为黄龙溪打造“天府第一名镇”新型文化旅游城镇的内部提升和管理,本人就黄龙溪分步实施“黄龙见水、溪通古蜀”和“溪水浸润三千年——水润黄龙溪”两项工程,使黄龙溪在古镇体量、载客能力、设施配套等方面跃居全川同类景区前列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对黄龙溪创新古镇景区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力量组织、资产运作模式,成为其他古镇交流学习的样板进行了重点论述。第四部分为黄龙溪打造“天府第一名镇”新型文化旅游城镇的外部拓展,本人就景区外围建设嘉禾服务区、双流县农业博览园、锦江东岸10平方公里开发和特色旅游村(小区),在旅游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延伸拉动全域城乡统筹发展,使黄龙溪成为各界聚焦之地等方面进行了一般论述。第五部分为黄龙溪打造“天府第一名镇”新型文化旅游城镇的外部营销,本人就黄龙溪古镇创新品牌营销模式、深度开展外宣推广,最终打入国内一线旅游市场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六部分为总结和对下阶段黄龙溪“天府第一名镇”新型文化旅游城镇打造的思考,本人就打造新型文化旅游城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后续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意见进行了详细论述。 综上,本文通过对黄龙溪打造“天府第一名镇”新型文化旅游城镇的成功路径的分析,提出了在古镇发展中,通过创新景区建设模式、景区管理模式、景区营销模式,推动旅游产业有效延伸,拉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可行性道路。但在文中,因着重从文化旅游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述,在农业及农村地区的发展上偏重于与旅游产业的对接,其发展就本身而言挖掘还不够深入。在文章深度方面,与预想效果也有一定差距。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592.7;F29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文化旅游品牌发展高峰论坛系列报道(二)[J];建筑与文化;2012年12期

2 王京龙;齐文化旅游论[J];管子学刊;2000年04期

3 湄子;晋中文化旅游综合印象[J];小城镇建设;2000年S1期

4 董琳;新疆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5 ;济宁:文化旅游大市[J];领导决策信息;2001年36期

6 高亚芳;甘肃如何做大文化旅游产业“蛋糕”[J];发展;2002年12期

7 刘红梅;湖南文化旅游思路探析[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王素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旅游及其意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9 陈勤建;文化旅游:摒除伪民俗,开掘真民俗[J];民俗研究;2002年02期

10 张遂,刘斯文;对发展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步长存;;发挥人文资源优势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洁;;浅论贵州省黔中地区的文化旅游[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3 张文建;金丽娇;;绍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研究[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谢寿球;;建设广西文化旅游的“特区”——西林县文化旅游的定位和开发思路[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5 李秀金;;文化旅游:城市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6 谭申;宋立中;周胜林;;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国外文化旅游地影响模式分析及其启示[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张维克;;深入发掘文化内涵 促进青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8 常莉;;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营销策略分析[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9 张生寅;;加快青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10 王学昭;宋伟;;马尾船政文化旅游市场拓展策略探寻[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李函;文化旅游亟需深度开发[N];四川政协报;2003年

2 记者 李卫;文化旅游成为我省主攻产品[N];陕西日报;2004年

3 杨胜国;凤凰壮大文化旅游产业[N];团结报;2005年

4 绍兴市文物局副局长 高军;弘扬名士文化 发展文化旅游[N];文汇报;2003年

5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史委员会;发展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几点建议[N];武威日报;2005年

6 綦恩周;发展文化旅游 提升赤壁旅游品位[N];咸宁日报;2005年

7 马宏敏;云南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N];云南日报;2000年

8 沈向兴 王雪飞 李绍明 庄俊华;文化旅游共辉映[N];云南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李悦春;彝州文化旅游孕育新希望(上)[N];云南日报;2005年

10 赵强;不经意的文化旅游[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萌;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上海文化旅游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朱华武;湘绣文化旅游形成与适应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俞容龄;跨文化旅游情境中的多重话语[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磊;西安古都文化旅游品牌建设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闫雅萍;西安古都文化旅游管理体制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3 李云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理性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贝勇斌;基于场所依赖视角的城市文化旅游成长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5 吕璐颖;文化旅游产业创新体系构建及运行机制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6 李强;菏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常月亲;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8 金丽娇;绍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崔杰;西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孙春玲;审美视域下的古镇文化旅游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60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560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a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