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三孔”遗址博物馆游客感知价值的代际差异及启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1-21 19:10
【摘要】:无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还是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都需要一个载体,遗址博物馆正好充当了这一角色。遗址博物馆(又称遗址类博物馆)是在古文化遗址上建立起来的,针对该遗址文化进行发掘、保护、研究、陈列的专门性博物馆1,它扮演着见证历史发展的角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任务。建立遗址博物馆本身就是为了更大程度的保存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历史传承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遗址博物馆本身遗址资源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越来越多的遗址博物馆作为重点旅游项目被开发出来。但是在全国大兴遗址博物馆发展建设的同时,遗址博物馆因其知识要求的专业性、藏品陈列的静态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原因,面临着游客满意度不高、口碑宣传不好、重游率低下等问题。因此,遗址博物馆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把博物馆搞活,特色鲜明的吸引更多、更广泛的游客,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通过对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的收集、整理与提炼,本研究发现国内对遗址博物馆的研究视角单一,方法多为定性,且无主流研究结论。但是通过对国外文献的回顾,发现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对游客的主观心理和行为展开研究逐渐成为趋势。 游客感知价值是从游客的角度对旅游地的价值进行评价的研究视角。遗址博物馆价值的评价主体是游客,游客主观的评价将最终决定博物馆的吸引力,否则没有市场的博物馆只是一个空壳。因此,本文尝试将感知价值理论引入到遗址博物馆的价值评价体系中,构建遗址博物馆感知价值的维度,探讨游客对遗址博物馆在各个价值维度上的评价。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入代际变量,寻找不同年代游客感知价值的差异,进而挖掘不同年代的游客利益需求点的共性与差异,从而为遗址博物馆更好地吸引不同年代的游客,进而实现与时俱进的管理目标提供建议。 对游客进行代际细分与对游客进行年龄细分其本质是不一样的。年龄细分只是考虑了游客生理年龄的差异,而代际细分主要考虑的是游客出生年代和成长经历的不同。一代人之所以称之为一代人,不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年龄,而是因为他们所共有的社会特征,或者说,使一代人真正成为一代人,主要的不是由于他们的共时性,而是他们的共有性’。因此,代际细分的基本理论假设是:出生于同一时代的人经历过共同的社会、政治、历史和经济环境,因此会产生相似的观念和行为2。本文通过对代际相关理论的梳理,结合本研究的实际需要,将遗址博物馆的游客按出生年代划分为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五个群体,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这五代人的代际特征进行了总结。 本文的研究目的包括:(1)对顾客感知价值理论进行系统分析与总结,梳理顾客感知价值理论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对代表性的感知价值量表进行举例介绍,进而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遗址博物馆的特性,构建遗址博物馆游客感知价值的维度,并识别各维度测量指标。(2)通过实际调研,验证所构建的曲阜“三孔”遗址博物馆游客感知价值的维度划分是否合理,分析曲阜“三孔”遗址博物馆游客感知价值在各维度、各测量指标上的现状。(3)通过对代际相关理论的文献梳理,介绍国内外常用的代际划分方法,结合研究实际,设计适合本研究的代际划分标准。(4)以代际为变量,对曲阜“三孔”遗址博物馆游客感知价值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出不同代际人群之间感知价值的差异点,进而识别不同游客群体的利益需求点,为曲阜“三孔”乃至整个遗址博物馆的人性化、精细化管理建言献策。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将感知价值理论与遗址博物馆的价值评价相结合;选取曲阜“三孔”为案例地,对遗址博物馆的感知价值维度进行验证,将不同年代游客的感知价值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他们价值感知上的异同,以更好的针对不同年代的游客进行市场开发、产品设计和管理;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实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城市发展以及实现遗址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进行说明和总结。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该部分分别从遗址博物馆、代际、游客感知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的梳理与总结。这部分的研究目的是:明确遗址博物馆的特点,识别游客感知价值的维度以及确定本研究的代际划分标准。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该部分主要是对学术界现有的游客感知价值实证研究进行介绍,结合前人开发游客感知价值量表的步骤,构建适合本研究对象的游客感知价值测量量表,并对设计的量表进行预调研,根据预调研结果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正,形成最终问卷,收集数据。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首先是对游客的基本信息和感知价值测量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其次,通过因子分析,验证所构建的遗址博物馆游客感知价值维度划分的合理性,对各维度进行重新整合。最后,分析不同出生年代的游客在感知价值各维度上的差异性。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建议。这部分主要是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进行总结,进而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提出合理建议,最后说明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本研究采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通过文献研究方法获得本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与模型;通过深度访谈法明确研究对象以及研究问题的维度与细项指标;通过问卷调查法,得到游客对案例地的感知评价以及游客的心理与行为信息、;最后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法,挖掘数据,解读数据。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本文发现:(1)遗址博物馆游客感知价值由资源价值、价格价值、服务价值、情感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和基础设施价值六个维度构成。(2)遗址博物馆游客感知价值六个维度的重要性依次为文化教育价值、基础设施价值、价格价值、服务价值、资源价值和情感价值。(3)不同年代出生的游客在文化教育价值、基础设施价值、价格价值、资源价值和情感价值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服务价值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对有显著性差异的维度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在文化价值感知上,50、60、70年代游客的感知明显高于80、90年代游客的感知;在基础设施感知上,50年代游客的感知明显低于70、80、90年代游客的感知,60年代游客的感知明显低于80、90年代游客的感知;在价格价值上,50年代游客的感知明显低于60、70、80、90年代游客的感知;在资源价值上,50、60、70年代游客的感知明显高于80、90年代游客的感知;在情感价值上,90年代游客的感知明显低于50、60、70年代游客的感知。研究结果均详细解读于本研究的结论部分中,其经营管理措施被总结在本研究的建议中。 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点有三个:(1)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并验证了遗址博物馆感知价值的全新维度。(2)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站在游客的角度去研究遗址博物馆的价值,并且以代际划分理论为依据,将国内游客划分为五代,结合每代人在社会特征上的共有性,从游客感知价值理论出发对这五代人进行感知价值的对比研究。(3)以曲阜“三孔”遗址博物馆为案例地,从游客的层面来重新认识和评价遗址博物馆的价值,并引入代际变量,探寻不同年代的游客在遗址博物馆感知价值上的认知差异,分析差异何在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根据研究得出的结论提出遗址博物馆在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上的建议,这是本研究在内容上的一点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69.26
本文编号:2571690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69.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大海,权小妍,曲晓飞;顾客价值及其构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李文兵;;古村落游客忠诚模型研究——基于游客感知价值及其维度视角[J];地理研究;2011年01期
3 周玮;黄震方;殷红卫;吴丽敏;曹芳东;;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对游客感知价值维度的影响及效应分析——以南京中山陵为例[J];地理研究;2012年05期
4 孙霄;;西安半坡史前文化村陈列布局设想[J];中国博物馆;1987年03期
5 孙霄;试论遗址博物馆的个性特征[J];中国博物馆;1989年04期
6 张行;;遗址博物馆的发展与保护问题的探讨[J];中国博物馆;1990年01期
7 支运亭;建立皇宫遗址博物馆独特的陈列体系[J];中国博物馆;1998年02期
8 杨瑾;遗址博物馆的建筑与环境[J];中国博物馆;1999年02期
9 张敏;博物馆与旅游[J];中国博物馆;2004年01期
10 李鄂权;;关于遗址类博物馆传播功能及相关问题的研究[J];中国博物馆;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2571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57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