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城市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1-28 03:41
【摘要】:城市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是对城市在各个旅游要素的作用下,与其他城市在旅游业发展竞争中所体现出的潜在发展力的评估.对影响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旅游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模型,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简称呼包鄂)地区26个旗县区为例,计算与评价其旅游发潜力指数.结果表明:呼包鄂26个旗县区整体旅游发展潜力水平较低,差距较大,市场因素与旅游资源因素是影响呼包鄂旗县区旅游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而经济因素与交通因素的影响较小.
【图文】:

潜力指数,旗县,旅游发展,达拉特旗


14.9115.6436.570.433.747.5849.3乌审旗7.30107.3020.40135.000.155.3010.5050.4准格尔旗7.55415.56248.03671.140.3716.3028.5057.1杭锦旗8.7012.8014.5036.000.402.9813.8021.5达拉特旗24.94162.98102.08290.000.3519.3035.4054.5伊金霍洛旗5.20238.80156.00400.000.393.7815.2024.8图1呼包鄂26个旗县区旅游发展潜力指数Fig.1indexhubaoe26countiestourismdevelopmentpotential·5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金国,王丽华,李悦铮;我国国内客源市场发展潜力量化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1期

2 郑淑婧;李经龙;张淑萍;;中国出境旅游市场潜力的空间分布及深入发展对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S1期

3 张永庆;张冬冬;;上海都市旅游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5期

4 万绪才,李刚,张安;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苏省各地市实例分析[J];经济地理;2001年03期

5 彭华;旅游发展驱动机制及动力模型探析[J];旅游学刊;1999年06期

6 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J];旅游学刊;2003年03期

7 王联兵,米文宝,刘小鹏;宁夏旅游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及预测分析[J];旅游学刊;2005年05期

8 丁建军;朱群惠;;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时空差异研究[J];旅游学刊;2012年02期

9 马勇,董观志;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模型研究[J];旅游学刊;1997年04期

10 刘丽梅;吕君;;基于价值链的文化旅游创意发展分析[J];财经理论研究;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传武;黄润;尚正永;;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镇体系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崔素芳;张振华;姚付启;张燕;任尚岗;;基于偏相关分析的烟台市土壤温度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3 江标初,陈映鹰;模糊分类在土地利用/覆盖变更调查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4 张敏;韩芳;王卫;;河北省近10年来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5 高卫东;张梅荣;汤均博;;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耕地动态变化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6 徐效军;张鹰;;土壤含水率与光谱反射率的灰色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7期

7 牟磊;高敏华;王新军;王伟;谢峰;;灰色关联分析在耕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以新疆巴州尉犁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8 谭春英;谢恒星;林建宏;张晓杰;;灰色系统理论在烟台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分析和预测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9 彭立;苏春江;徐云;满正闯;;径流丰枯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及R/S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10 冯雪;潘英华;张振华;;作物蒸发蒸腾量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永祥;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殷杰;中国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军凯;长江中下游江湖水交换规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耀龙;多尺度自然灾害情景风险评估与区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谢蓉;农业经济运行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黎治华;基于MODIS反演重构时间序列数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康瑶瑶;长白落叶松移植苗分级施肥培育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马利邦;敦煌市生态环境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李创新;基于社会物理视角的中国入境旅游流时空扩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同林;九华山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及其行为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2 郑昌江;女性旅游消费动因的分析[J];商业研究;2002年10期

3 李向农;;西安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潜力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3期

4 陈晓敏,杨柳;现代化进程中的“空巢”家庭现象论析[J];长白学刊;2003年06期

5 石刚;;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与评价——基于承载力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3期

6 金卫东;城市旅游形象浅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5年01期

7 聂献忠;旅游形象建设与都市旅游业发展──以香港、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02期

8 陈焱,陈晶,王文;柳河旅游区旅游资源及开发建设条件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9 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3期

10 彭华;汕头城市旅游持续发展驱动机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王小润  通讯员 白锋哲;[N];光明日报;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其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研究[J];现代测绘;2003年02期

2 高佩华,高秋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东北测绘;2003年02期

3 张静;;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的问题与建议[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4 乔伟峰;陈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的研究与构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朱佳敏;叶艳妹;;基于挂钩政策的耕地潜力评价及其模式选择[J];浙江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6 ;12个矿种潜力评价启动省级验收[J];金属矿山;2012年08期

7 ;锡钼镍等12个矿种潜力评价启动省级验收[J];采矿技术;2012年04期

8 黄顺安,戴军;广东省土地潜力评价初探[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9 李华;保护区旅游潜力评价体系初探——生态足迹理论的应用[J];绿色中国;2005年07期

10 郑新奇,王筱明,王爱萍,张波;城市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研究——以济南市城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亚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郑新奇;阎弘文;王爱萍;王筱明;张波;张金萍;;GIS支持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以济南市城区为例[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于德福 罗会江;四川矿产潜力评价成果助力找矿突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2 张晓岭 马巨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

3 记者 于德福;潜力评价成果增强安徽发展钢铁产业信心[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4 记者 于德福;明后两年开展12个矿种潜力评价[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5 记者 于德福;要建立动态更新的潜力评价长效机制[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6 刘福宏;陕西完成11种矿产潜力评价工作[N];中国矿业报;2011年

7 霍研;明年全面开展铁铝铜锌铅金等潜力评价[N];中国黄金报;2008年

8 于德福;矿产潜力评价管理模式改为政府主导[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9 张丽华;确保潜力评价任务按时保质完成[N];中国矿业报;2007年

10 记者 于德福;重庆:制度保证推进潜力评价[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龙;三次采油潜力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礼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张金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以长春市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任国平;岳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5 胡永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传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7 张小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晓;西安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D];长安大学;2007年

9 安玉娟;耕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10 蔡慧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73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573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1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