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明代汉族服饰探究

发布时间:2020-03-21 07:48
【摘要】: 汉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族,所以说汉族的服饰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具有其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其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炎黄时期一直到宋明时期,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然而汉族的服饰和汉族本身的发展一样,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融汇了许多其他民族的优秀元素,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著名服饰专家周锡保先生认为,中国服装历史上有五次重大的变革,从史料记载来看,第一次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主要是出于军事目的;第二次变革是五胡乱华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在汉化的同时也把本民族服饰的一些特点融入到了汉族的服饰系统里面;第三次是唐朝,唐朝以其开放性、包容性广泛的吸纳其他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元素;第四次大的变革是在清初,满清入关后强行令汉族厵发易服;而第五次则是在清末民初,西方的服饰形态和文化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服饰。 而本人认为,在明初,服饰也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在经历了辽夏金元时期的少数民族的冲击之后,汉族的包括服饰在内的各项文化礼制均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明太祖在建国伊始,就决定恢复唐朝服制,禁胡服,胡语等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自己的统治,从而形成了森严的服饰等级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统治达到了最高峰。由于是最后一个汉族政权,汉族的服饰在这个时期也发展的相当成熟,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在明代中叶以后,随着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积累的增加,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消费得到发展;同时,政治上逐渐腐败,法制日益松弛,在服饰方面越礼之事也日益增多,社会风尚为之一变,总的来说,明朝的风俗的变化趋势是:由循礼趋向违制,由拘谨趋向个性张扬,由俭约趋向奢靡,明代中后期打破了明初呆滞不变的程式,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 同时,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汉族的政权,明朝的服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对后世以及周边国家和戏剧等的影响等。当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长,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复兴,文章的最后也对这一话题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论述,
【图文】:

物质,五色,图案,古代文献


帝王百官凡参加祭祀大典时均着冕服,也称为冠服。为衣和裳上衣下裳上分别有十二种图案,成为十二章纹。这十二中章纹分别依次安衣的前胸、后背、双肩、两袖、裳前、裳后等部位,以排列的数量严格划《周礼·春宫·司服》记载:“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玄解释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粉米、黼、黻作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在古代文献中对十二种标志性图形有不同的解释。《尚书·益稷》中将星辰称为三辰,解释十二图案为“画三辰,山、龙、华虫于衣服旌旗”。前七章为绘,后五章为绣,施五色作服,此服之章,象为形,色为彩。另记载“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5这十二种章纹官府而用,经过精选确定,都是寓意深邃、造型独特的图形。我们来看一

水藻,酒器,忠孝,宗祠


形类鸾凤,表现文气,取其文采昭著之意。宗彝:是古代宗祠庙宇中的盛酒器皿,是祭祀用的器皿。在两樽一种兽,一虎一猴,取虎之勇猛,取猴之忠孝,以表示有勇、有之意。水藻:象征洁净。火:表示光明。粉米:洁白的米粒,取其滋养,有济养之德。黼:与斧字同音,用黑白二色绘成图案,象征权威。黻:常座两弓相背形,用青黑色绘成图案,表示可以见善背恶,非之意。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523.5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蓓璐;崔荣荣;;明清女性发式(1368年-1840年)流变研究[J];服饰导刊;2013年01期



本文编号:25930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5930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a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