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中国陶瓷与法国文化艺术的交流
发布时间:2020-05-08 12:38
【摘要】: 17、18世纪,中国正处于明末清初时期。这段时期中国与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中国陶瓷、丝绸等工艺品大量外销欧洲,在欧洲形成“中国风物热”的浪潮。法国作为欧洲文化艺术中心,引领了这个潮流,并将中国陶瓷及其承载的中国文化,嫁接到法国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以文化为代表的“中国风”逐渐向以法国为中心的其他欧洲国家辐射。 本文以文献和图片资料为基础,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中国陶瓷器型特征、装饰风格以及法国文化艺术的研究,探讨中法陶瓷文化艺术的相互影响、总结出中法两国文化传播的方式是:先单向后双向、由间接到直接,进而得出在17、18世纪中法陶瓷文化艺术交流中,呈现出中国陶瓷文化以输出为主,吸收为轴:法国文化艺术则以吸收为主,输出为辅的特征。
【图文】:
也有束发髻或留小辫的形象出现,其面貌特征主要是眼睛细小,偶见留有八字须(见图31);女性则常见身着明代服装,上袄下裙,头发束高髻,如图32中这位手持雨伞的人物形象。另外,建筑图案也常被用于中国风格的图案中,这是因为对17、18世纪的欧洲人来说,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东方情调而受到关注。因此,中国建筑的飞檐翘角、与园林的不对称布局都被法国工匠运用到陶瓷的画面当中,,并且常以背景的形式出现在画面当中。植物纹饰中以棕搁树在中国风格的装饰题材中常有出现。在中国传统的陶瓷纹饰
2中国女性人物锡釉陶盘1699年法国兽昂窑生产现藏于鲁昂美术馆
【学位授予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527
本文编号:2654663
【图文】:
也有束发髻或留小辫的形象出现,其面貌特征主要是眼睛细小,偶见留有八字须(见图31);女性则常见身着明代服装,上袄下裙,头发束高髻,如图32中这位手持雨伞的人物形象。另外,建筑图案也常被用于中国风格的图案中,这是因为对17、18世纪的欧洲人来说,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东方情调而受到关注。因此,中国建筑的飞檐翘角、与园林的不对称布局都被法国工匠运用到陶瓷的画面当中,,并且常以背景的形式出现在画面当中。植物纹饰中以棕搁树在中国风格的装饰题材中常有出现。在中国传统的陶瓷纹饰
2中国女性人物锡釉陶盘1699年法国兽昂窑生产现藏于鲁昂美术馆
【学位授予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527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倩;通商西方 瓷绘新变[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654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54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