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基于旅游感知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0 16:05
【摘要】: 农业旅游研究是我国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差别很大,“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但该区域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并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和深化农业旅游开发的理论和方法,也有利于确保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农业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研究目的是希望通过农业旅游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地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旅游核心目标与框架中强调旅游发展应当“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寻求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旅游地居民与旅游者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利益主体,他们对农业旅游发展的好坏、发展模式优劣及选择最有发言权。“主客”旅游感知及满意度高低成为农业旅游目的地发展可持续与否、发展模式选择的关键依据,影响居民与旅游者满意度形成的各种感知因素成为研究的必然着眼点。 本文选择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三个各类特征均有差异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大量、细致的实地调查基础上,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等统计学基本方法与结构方程、非线性模型、GA遗传算法等从“主客”感知出发进行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综合研究。 全文分三个部分共计七章: 第一部分是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阐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农业旅游、旅游感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相关理论进行综述。 第二部分是研究区域背景分析与旅游感知视角下的农业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研究,包括第三章到第六章。第三章对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等进行说明,阐述区域背景及案例地基本情况;第四章在广泛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居民与旅游者两个维度的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感知、态度、行为的关系研究。研究发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旅游感知总体以正面为主,负面影响感知较弱,不同案例地的居民满意度不同程度影响居民参与行为。旅游者感知模型首次从实证层面单独定量验证旅游商品对旅游者满意度与忠诚度的影响,同时定量验证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旅游目的地自然风光、乡村风貌、民族风情等主题特色的保持与挖掘是吸引旅游者关键因素;第五章结合区域特点、农业旅游开发实际、强调“主客”感知对维持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地位,构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数学方法对案例地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测评,结果较为合理;第六章在“主客”旅游感知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基础上,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目的地的一般发展模式、空间发展模式、资源产品开发模式及经营管理模式探讨,并根据研究结果对可持续能力中上两个案例地的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建议。 第三部分,即论文第七章是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之处与今后研究展望。 作者认为,政府主导或是市场与政府共同主导下农旅结合、农民参与的发展模式是目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较为适合的模式选择。注重特色农业景观开发、“两土三乡”资源的利用、加强自然生态资源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不断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与旅游业参与度、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并加强政府调控是提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研究成果为带动该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结合以及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图文】:

示意图,社区旅游,社会,形成机理


图2一4社区旅游社会表征形成机理示意图(引自:Pearce等)Fig.2一thefo爪血 9mech耐 slnofdest让Iationtourism相socialreP比sen颐。目的地社区旅游社会表征的形成机理,如图2一4所示:一地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受到旅游业带来的各种积极和消极作用的影响。这些影响通过直接经验、社会互动和媒体宣传等途径作用于目的地社区的居民个体,从而形成有关旅游的个体感知印象(社会表征).这种个体的社会表征会指导和控制个体对旅游影响的行为回应,而其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反过来又会对个体原有的旅游社会表征加以修正。与此同时,个体旅游社会表征间的异同还会导致原有社会群体的分化和重组,并形成具有一定共识程度的群体旅游社会表征。群体的旅游社会表征一旦成立,就会独立于个体表征而存在,但同时也会与群体行动,个体社会表征以及个体行动发生相互作用(应天姐,2004‘l.21:桥纳森·特纳

分布图,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距离


222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二-------------------令-.广西一件一资州云南 南图3一2西南少数民族地区2001~2006年接待旅游者墓本情况Fig.3一 thebasicinfonnationof比 ceivingtouristsintheSouth· westminority日限 assince20以)2.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基本情况截止到2006年,西南三省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情况如表3一9、3一10、3一11、3一12所示,从数t上看广西最多、贵州次之、云南较少;三省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民族村寨均占有相当比例,其中以云南最高,广西次之,贵州第三,见图3一3,由此可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农业旅游时,,均不同程度地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开发结合,以期达到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变,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收入与生活水平等目的。从距离中心城市远近分析,西南三省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距离最近的中心城市(地级市)最远不超过300公里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592.7;F32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彩;张遵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普定县乡村旅游发展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2年22期

2 胡小海;黄震方;;旅游地居民文化保护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周庄古镇旅游区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3 陈雪钧;;基于创新理论的乡村旅游创新路径——以重庆市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4 程绍文;张捷;胡静;XU Fei-fei;;中英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比较研究——以中国九寨沟和英国新森林国家公园为例[J];人文地理;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艾进;刘轶;孟莹;;基于体验经济理论的热带风情景区游客行为模式研究——以海南诺呀达热带风情景区为例[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艾进;中国城市遗址类博物馆开发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 杨玲玲;民族地区旅游客源地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段兆雯;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潘景璐;基于生境压力的发展对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伟民;集安市旅游市场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衣小艳;旅游感知视角下的生态旅游者环境行为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3 杨丽;重庆市农业旅游目标市场定位及营销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陈涛;LAC理念下利川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柳潇;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判定与特征识别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张文敏;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乡村社区旅游支持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陈飞;三峡重庆库区农业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张玉婷;旅游对黑龙江省赫哲族聚居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及旅游开发与保护[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庆;基于主客感知的丽江古城和谐旅游地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关晶;桂林世外桃源景区“主、客”旅游感知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57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57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2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