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长江流域旅游发展绩效的地区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13:44
【摘要】: 步入新世纪以来,各地旅游效益凸现,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伴随着旅游业在社会、经济、文化、环保等方面功能的显现,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纷纷将其列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诚然长江流域各省也不例外,日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但目前长江流域各省旅游发展现状、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各省区域旅游业绩效进行合理、有效评估进而分析各省旅游绩效发展差异的原因,有助于流域内旅游产业协调、健康发展。 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区域旅游绩效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基于旅游发展动力学、福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以及核心-边缘理论的视角,对长江流域各省旅游绩效以及影响区域旅游绩效差异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区域旅游绩效的构成,进而根据其构成因素选取了创汇效应、收入效应、就业效应以及产业要素效应等四个方面的指标构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区域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功能系数法,对“十五”期末各省旅游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进而得知长江流域各省旅游业呈现出不规则的“U”型发展格局。然后,本文从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条件和政府有效作为的强度两方面分析区域旅游绩效差异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长江流域中部各省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最终实现整个流域旅游产业的腾飞。 全文共分六章 第1章是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2章是理论基础。主要对与区域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理论进行阐述,包括旅游发展动力学、福利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核心-边缘理论等。 第3章是区域旅游绩效的评估。主要是界定何为区域旅游绩效,阐述了区域旅游绩效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产业要素绩效等四个方面,之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区域旅游绩效的评估即区域旅游绩效评估的原则、区域旅游绩效评估指标的选取以及区域旅游评估方法的选择,最后得出区域旅游绩效评估结论。 第4章是区域旅游绩效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是从两方面分析影响区域旅游绩效因素:即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条件和政府有效作为强度因素。 第5章是提高中部省区旅游绩效的对策和建议。主要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大力培育旅游产业集群、适度加强中部省区政府主导力度三方面分析。 第6章是结论和讨论。总结论文研究得出的结论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图文】:

旅游者,旅游业,扩大国内需求,资料来源


尹尹尹沪沪尹尹尹尹尹尹尹尹沪-今-.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万人次)-卜-国际旅游收入(千万美元)图1一 11980一2006年中国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增长图Fig.l一 1GrowthMaPaboutEntryNlghtGuestandIntemationalTourismIneomefrom1980to2006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81一2007表1一 12001一2007年国内旅游发展基本情况概览表Tab.1一 1ListofInternaltourismDeveloPment年年份份总人次数(亿人次)))出游率 (%)))总花费(亿元)))人均花费(元))) 222001117.844462.2223552.3777449.555 222002228.788869.2223878.3666441.888 222003338.700067.9993442.2777395.777 2220044411.022284.8884710.7111427.555 2220055512.122292.7775285.999436.111 2220066613.9444106.1116229.7444446.999 2220077716.111122.5557770.6222482.666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2一2008以及中国旅游网整理得(2)区域旅游效益凸现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具体表现在带动相关行业(手工艺品、农副产品)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具体而言,2006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9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高出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5.2个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27%,占到第三产业的10.53%强,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由此可见: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绩效,旅游发展,长江流域,区域旅游


长江流域旅游发展绩效的地区差异研究由上述评估结果可知:长江流域n省中,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区域旅游绩效存在很大差异。区域旅游绩效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海、江苏、云南、四川、西藏、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青海。换言之,80分以上即区域旅游绩效良好的省份全部集中在东部沿海板块;70一80分之间的省份则集中在西部板块的西藏、云南、四川,而中部板块的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省的旅游绩效均在60一70分之间。长江流域旅游绩效基本上形成东西中的梯级发展格局。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磊;刘为胜;时娟娟;;“长江流域六省2011年棉花学术研讨会”在江西九江召开[J];江西棉花;2011年04期

2 胡胜兴;;柞水被列入国家长江流域防护林三期工程建设项目县[J];陕西林业;2011年03期

3 ;长江水利委员会综合管理中心——水利建设与管理中心[J];人民长江;2011年17期

4 梁伟;朱孔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08期

5 李真;;以科技成果促进治江事业发展——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J];科技与企业;2003年02期

6 杜丽永;蔡志坚;蒋瞻;;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恢复的经济价值估算——以南京段居民支付意愿调查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赖泽源;;九江:具有特殊地位的新增长点[J];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6年04期

8 ;高层次 外向型 多功能 建设全国一流海事培训中心——长江海事局职工培训中心巡礼[J];中国水运;2011年08期

9 李娜;;2011年我国油菜生长期调查报告[J];农业机械;2011年14期

10 蔡其华;;加快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中国三峡;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儒述;;三峡工程建设促进西部大开发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金兴平;程海云;张方伟;;2004年汛期长江流域旱涝趋势预报[A];自然灾害综合趋势分析研究——2004年湖北省主要自然灾害综合趋势分析会商文集[C];2004年

3 金兴平;程海云;杨文发;;2004年长江流域灾情回顾及2005年旱涝趋势展望[A];2005年湖北省减轻自然灾害白皮书论文集[C];2004年

4 沈丹;许田;苏蓓蓓;何大韧;;长江流域的河流网络及其统计描述[A];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长江流域在我国物流业占据重要地位[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74期—84期(2005年)[C];2005年

6 王昌雨;孔玉寿;纪玲玲;李利国;;春夏长江流域强对流平流预报初探[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周汉涛;;浅析1998年特大洪灾成因及思考[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苏蓓蓓;许田;何大韧;;长江流域港口贸易网络模型及其中微扰影响[A];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刘纪根;孙绍文;;长江流域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措施研究[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09年

10 周筱兰;谌伟;邱爱武;;应用最优化订正法制作长江流域面雨量预报[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龚平;中国长江流域汽车走廊渐已形成[N];机电商报;2005年

2 刘振胜 夏细禾 长江委水政水资源局局长、副局长;构建长江流域 综合管理法律体系[N];人民长江报;2009年

3 记者 李芳 解悦;长江流域未来50年可能显著升温[N];南京日报;2009年

4 记者 傅菁 特约记者 陈仲原;长江委汇总2008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N];人民长江报;2009年

5 ;探讨长江流域湖泊保护管理[N];团结报;2009年

6 记者张庆华;霍尔果斯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通过评审[N];伊犁日报(汉);2009年

7 孟幻;长江流域利用外资近10亿元治理水土流失[N];中国水利报;2010年

8 记者 苏同敏 通讯员 王剑 刘正根;我省长江流域各地扎实备汛保安澜[N];陕西日报;2011年

9 记者 苏晓洲 谭剑;长江流域 首次实施蓄洪补偿[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10 余斐;长江流域首座煤炭储配库落户芜湖港[N];中国煤炭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

本文编号:2665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65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5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