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旅游地灾害管理机制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05:21
【摘要】: 旅游业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涉及面广,关联性强,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旅游地是旅游活动的承载体,是一种因为人们的旅游活动使得组织内的各元素形成一种互动关系的系统综合体,它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对任何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变化都非常敏感。旅游地灾害管理对于提高旅游地抗灾害事件的抗逆能力,树立安全旅游地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系统混沌模式帮助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造成旅游敏感性的原因并认识到旅游地灾害管理的重要性。在旅游系统中,所有的参与者可以被归纳成七个元素:旅游者、旅游社区、旅游媒介、与旅游相关的组织、与旅游有关的外部因素、与旅游无关的外部因素和混乱制造者,七者自成个体又相互干扰和联系。 对我国灾害管理意识的现状调查,证明了建立旅游地灾害管理机制框架的必要性。无论年龄差别、工作差别和学历差别,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实施危机管理,尤其是旅游地的灾害管理。而在灾害管理的认知度上,结果是让人失望的。只有少数企业单位有相关制度,极少数人接受过相关培训。以此看来,建立旅游地灾害管理机制框架,指导旅游地进行灾害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旅游地灾害管理机制的框架建立是基于对旅游系统混沌模式的理解。框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预控启动机制和灾害管理计划。预控启动机制指导灾害管理者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收集和监测,并在适当的时机启动特殊状态下的灾害管理。灾害管理计划的制定是依德尔菲法,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的。它整合了系统各元素的灾害管理中的职责,形成一个旅游地的灾害管理计划框架,以指导不同的旅游地针对不同的灾害制定详细的灾害管理计划。 从前文构建的旅游地灾害管理机制框架角度来看,中国政府、旅游行业协会和企业应对SARS的措施仍有不少可改进的余地。
【图文】:

旅游系统,元素


图3.1旅游系统混沌模式该模型中,各元素之间没有明显的层次关系,各元素相对独立,元素间所有的作用都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的。相对的独立性说明系统中的各元素的行为首先是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其次才会考虑它所处的组织或环境的利益。模型给人的视觉冲击是混乱无章的,元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反映旅游系统中各元素间纠结复杂的关系。模型可以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旅游体,从宏观的多国模式到具体的旅游企业。只是不同层次其考虑的元素的数目会有所不同,但元素之间的关系是类似的。模型中提出了“混乱制造者”元素,该元素就是推动旅游发展的动力所在。它将系统引向一个新的阶段或平衡。‘它可以是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如宏观因素的变化、旅游者偏好的变化、旅游地新增旅游项目和技术创新等等都可以引起。,

统计图,病例,曲线,中国旅游


图6.1中国内地累计病例统计图(下方的曲线为累计治愈病例)图注:首次标注日期为4月25日,每两个日期间隔三天从上图可以看出,从4月21日到5月15日累计病例陡增。其原因来自两方:以前被隐瞒的疫情逐步被发现;由于人们心理的恐慌和抗病知识的缺乏,从区走出的被感染者导致了更大范围和人数的感染。这样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世界上共有35个国家和地区对来华旅游发出了劝戒或采取其他限制措施。海外劝戒不仅对来华旅游者产生了直接影响,对来华的商务、务活动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多国政府和地区权威性的劝戒令的发布,,已经使国疫区的概念从局部地区扩大到了全国,从而产生了普遍的心理恐慌,严重影了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此外,专业技术指导和公共服务不到位。尤其是行业协会提出的有关抗击ARS的指导意见,并未充分考虑旅游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实际应对能力。访谈中,业经理们均认为,对于政府或行业发布的指导性文件中,真正能被实施的仅仅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5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俏彬;李洪;侯东哲;;日本救灾的资金保障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写在日本3.11特大地震之后[J];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27期

2 陆林;吕丽;;《旅游规划原理》教材的内容组织[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朱可丹;甘永萍;王文震;奚敏;;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变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王建勋;李宏;闫天池;;国外灾害经济研究的主要进展与启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董法尧;;谈拉萨市城郊旅游的发展[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6期

6 叶晨曦;许韶立;;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及预警机制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年12期

7 丁梦唯;;浅析我国政府自然灾害型公共危机管理[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8 亓玲玲;孙勤;;泰山景区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与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14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永文;郭影影;;论旅游系统思想与旅游学研究[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李文艺;丁明;;中国城市灾害管理的现状与新世纪的对策研究——再议“面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减灾管理”[A];城市管理世纪论坛2001会议学术文集[C];2001年

3 陈强;陈桂香;尤建新;;对地下空间灾害管理问题的探讨[A];2005全国地铁与地下工程技术风险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G·P·Jawahar;;印度灾害管理的群众路线[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5 韩新;徐国;侯忠辉;;城市地下空间灾害二元化管理模式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黄羊山;;旅游系统中的基本关系[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7 李永文;郭影影;;论旅游系统思想与旅游学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8 ;泛美卫生组织报告中的基本战略目标要点——灾害管理中妇女的作用[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9 孙建刚;李新乐;;少数民族聚居地地震灾害与灾害管理[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David E.Sterling;Petel A.Swan;;进入21世纪空间年代的灾害管理通讯[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先安;以主人翁姿态扎实推进“双创”工作[N];安康日报;2008年

2 记者 赵启文 冯涛;爱德基金会举行灾害管理研讨会[N];云南政协报;2008年

3 旅言;我市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和个人受表彰[N];鄂尔多斯日报;2009年

4 记者 姚爱芳 通讯员 葛炎;余杭旅游系统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N];江南游报;2009年

5 杨文婷;西峰区旅游系统重视安全生产[N];陇东报;2009年

6 记者 常慕城;全市旅游系统开展“我为全运增光彩”活动[N];菏泽日报;2009年

7 记者 纪向钊 见习记者 巴鹤霖;全区旅游系统整治行业不良之风[N];华兴时报;2010年

8 本报评论员 梅松武;灾害管理要警钟长鸣[N];四川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刘宜;北京旅游系统积极迎战非典[N];华夏时报;2003年

10 记者 张云平;全市旅游系统寻找差距奋力赶超[N];忻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黎明;灾害管理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2 张国忠;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刘春兴;森林生物灾害管理与法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韦新良;森林生态旅游系统数量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徐波;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谭红杨;生态旅游的公益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陈彪;中国灾害管理制度变迁与绩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8 周学农;突发性灾害之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孙萍;城市旅游与城市生态建设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赵领娣;中国灾害综合管理机制构建研究——以风暴潮灾害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娟;旅游地灾害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毛惠芳;预警 应急 抢救——档案灾害管理体系的构建[D];安徽大学;2010年

3 廖世超;城乡旅游互动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4 贾雪娇;秦皇岛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及优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5 肖松雷;救援力量现场搜救行动指挥与部署模型的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6 王秀娟;国内外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袁俊;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柯菡;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与救助体系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9 康春;新疆旅游业整体性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10 金锋燕;丹东市旅游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72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72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e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